朱由校沒有讓東廠透露出自己已經知道了曹思誠書房裏有寫給信王朱由檢的信件,以免引起曹思誠的警覺,讓他背後的人和另一派在私底下達成和解。
這樣一來,自己就沒辦法進一步得知曹思誠的真正底細。
為了引蛇出洞,朱由校在這日在早朝上則準備給企圖誣陷曹思誠和信王朱由檢的人一個自己已經知道了曹思誠和信王朱由檢有來往的訊息。
這時候,朱由校則故意將曹思誠叫上前來,並詢問其都察院近年派往各省巡按的御史巡按情況。
曹思誠倒也不會想到當今陛下問及自己公務上的事是懷有什麼目的,因而也就沒有多想,很正常地就將自己都察院的概況都呈報給了朱由校。
朱由校聽後則點了點頭,面帶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對曹思誠的讚許之意,並道:「很好,都察院上匡吏治,下安黎庶,國朝能否萬世而傳全奈於此,爾等都察院等言官務必要清廉自守,有貪必糾,有錯必參!目前你這個左都御史是做的極好的,選薦的一干年輕御史也都是有才幹的,連帶信王也向朕誇讚你的,說你給西征軍選薦的巡兵御史就是個極得力的。」
本來,曹思誠在聽見皇帝陛下朱由校難得有如此耐心跟自己說這麼多話而且是在稱讚自己時而很是高興,但他沒想到陛下的話里突然提到信王朱由檢。
饒是曹思誠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東廠的人查到他跟信王有聯繫的信件,但他一個官場老油條對於陛下突然提到信王朱由檢這個政治敏感人物還是不由得產生了一絲警覺,並驚起了一身冷汗。
不過,曹思誠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是不能說什麼的,越說就越容易壞事,於是他只得訕笑了笑,很客氣的表達了對陛下誇讚幹練的感謝,並表示以後還是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曹思誠表達感謝的話語裏,隻字沒有提到對信王殿下朱由檢表示感謝,這也是間接的向皇帝陛下朱由校表態:自己和信王朱由檢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自己甚至都懶得感謝他。
「老狐狸!」
朱由校暗罵了一句,但也淡淡一笑,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堂下的各位大臣倒是面色詭異的很,李明睿看上去面沉似水,但心裏卻是直打鼓,他也疑惑起來,往常並不在朝堂之上提及信王朱由檢的陛下為何突然提起信王,而且還是當着曹思誠的面提起的,莫非信王朱由檢來到京城後並不老實?這或許不可能。
但是,若信王真不老實,那從他之前在回京城一路上的表現,只能說明這個信王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其心志之成熟非一般人能及。
李明睿不由得感到一股強烈的危機感,他很後悔當初沒有死命要求皇帝陛下朱由校將信王處死!
而錢謙益此時卻是心裏有些得意,但他也沒有刻意表現出來,只是眉頭微蹙,表現出一種對於陛下突然提到信王殿下朱由檢的一種極不適應感。
看着這些在朝堂上的高級文官們的各種表象,朱由校有一種想撕開他們虛偽臉皮的強烈衝動。
但最終朱由校還是忍住了心裏的衝動,畢竟很多情況下,他即便是帝王也是不能任性的,而且玩政治不就是玩的表裏不如一嘛,若是真君子也沒辦法站在這廟堂之上。
「退朝吧,有事上本通政司」,朱由校說着起身進了內堂。
而在高呼萬歲且眼見朱由校沒了身影后,百官們才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對於陛下朱由校突然提到信王朱由檢,任何一個文官都不感到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誰也不知道陛下放出的這是什麼信號,但大家都知道,這裏面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左都御史曹思誠!
散朝後,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把目光齊聚到了曹思誠這裏,甚至與曹思誠相熟的還忍不住上前來詢問幾句。
原因自然是很簡單,為何皇帝陛下提起信王朱由檢時單單提起信王朱由檢誇了你,而不是誇了其他大臣,要麼是陛下已經暗地裏認為你這個左都御史曹思誠已經與信王朱由檢沆瀣一氣,要麼是你自己不修邊幅,政治智商還比較低,去接觸一個政治敏感人物。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都可以明確的是,皇帝陛下朱由校已經對此事件表示了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