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有這樣一個人,他專殺反清的大明高官,誰跟滿清作對,誰就要被他幹掉!他臨死前,也不讓明太子朱慈炯南下,以至於南明因內鬥亡國;他暗中和滿清議和,死後被清朝追認為烈士,多爾袞率十萬八旗軍入關替他報仇,為他修了陵墓;他死後,他家的後代也加入了八旗,後裔被清朝封侯。各位讀者猜猜看,這位看似漢族第一大漢奸、滿清的好基友,到底是誰?
猜不出來?那給你點提示,以下有四個選項:
A、范文程B、洪承疇
C、袁崇煥D、朱由校
正確答案是D,理由有八個,有興趣的讀者,請百度《揭秘明朝崇禎帝真實身份:竟是大清國的臥底》了解詳情,趣歷史、中國軍事網、中華網、大眾網、鐵血網,還有滿族文化網等網站,都有這篇奇文。
出這個題目,筆者想說的是,這就是現今網絡盛行的事實和邏輯——事實經過精心剪輯,邏輯水平低劣,但往往這樣的論調最易流行,因為這樣的結論和標題最能「吸引眼球」。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特殊的國情,使多數人只能在網絡上刷存在感。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可是,誰又在乎你說什麼?所以,有一大批人,就以推翻官方的歷史定論為榮,有爭議的袁崇煥就成了屢被攻擊的靶子。因為袁崇煥得到了古今兩大官方的認可,首先是滿清的乾隆皇帝為他平反,在他死後一百五十年。另外,袁崇煥也是被當今官方認可的民族英雄,在1952年,經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知名人士多方努力,最後請示毛主席,才使得北京市政府對袁崇煥墓進行了全面修葺,墓古蹟得以保存,地址就在今天的北京東城區花市斜街,不過,袁督師的墓祠,早被北京的高樓大廈淹沒,裏面門可羅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為袁崇煥守墓的佘姓家族後人還在,至今已三百八十餘年,第十七代傳人叫佘幼芝。雖然也有人質疑她,但不管你信不信,這事我願意相信!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信奉強權和專制,至於儒家的忠孝仁義,雖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也極容易變成愚民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現代人不需要傳統文化和道德,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和漢服的復興運動,也正說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確實是生生不息的,我們不能夜郎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筆者認為,今天要認識袁崇煥,必須恪守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袁崇煥是一個人,不是神,不能像今天諸多聰明的讀者那樣預知未來。就算是李自成,到了1644年3月18日,攻進北京城的前一天,還派人跟崇禎皇帝議和,只想要西北王和百萬兩白銀。客觀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局限性,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首要原則。
第二、只能從人物性格和大環境去認知歷史人物的行為邏輯。明末的交通、通信主要靠人馬,要打勝仗很難。而且,要明白人心隔肚皮的道理,另外,小孩做事才分對錯,大人行事多看利弊。
第三、史書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如今,網上關於袁督師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去偽存真並不容易,讀者要學會自己去甄別。比如,現在多少歷史和小說,都說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了李自成,但實際上,他在崇禎十二年就告老還鄉了。而且,津津樂道的李岩,歷史上很可能就不存在。而且,限於歷史的局限性,很多東西,很可能以前史書也沒準確記載,比如明末京城的大鼠疫。
第四、歷史由活生生的人組成,有其必然性,更多的是偶然性,生活也是如此。歷史上,大明朝有很多機會不亡國,比如崇禎先和滿清議和,崇禎去南京等,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看歷史人物,不能夠強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維方式,但是對於他們的行為,不能簡單以現代知道未來後的對錯來衡量,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有時別無選擇,比如吳三桂,但他們都追求自己的前程與理想,為了活命,為了自己的家人與家族過得好一點,在歷史和命運的旋渦里苦苦奮鬥。
回過頭來,說說《大明君》這本書,袁崇煥是忠是奸,其實對大明君的故事情節,並沒太大影響,本書的主角是袁承志,筆者當年讀金庸《碧血劍》時,還在讀中學,就想歷史上的袁承志,到底是誰呢?當時也為袁承志最後退隱海外的結局感到遺憾,現在筆者想盡力彌補袁承志的遺憾。
熟悉「羽落凡心」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