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黃雀(上)
「今後年的縣學和府學,還有百工技校,學生錄取數量至少增加一倍。」笑過之後,素以吝嗇聞名的淮揚大總管府長史蘇明哲,忽然斬釘截鐵般說了一句,「錢不成問題,只要各府各縣能招到教習和學生,需要加撥多少錢,老夫砸鍋賣鐵也給你們湊出來。」
「哲公,這是不是操之過急了些,如果學生太多的話,難免,難免會良莠不齊。」揚州知府羅貫中愣了愣,臉上露出了幾分猶豫的表情。
以往秀才和舉子們之所以在民間備受推崇,就是因為數量稀少,而把縣學、府學和百工技校的錄取名額加倍的話,則需要大幅降低錄取門檻,如此一來,各級學校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勢必受到影響,讀書人的地位也必將越來越不值錢。
「子曰,有教無類。」蘇先生也是讀過書的,引經據典不費吹灰之力,「昔日聖人門下弟子三千,能稱賢者不過七十有二,但剩下的兩千九百二十八人,卻又何嘗不是聖人故意灑下的儒學種子,。」
這話,就顯出老吝嗇鬼的真實水平了,先用拔苗助長方式,將讀書人的整體數量成倍擴大,至於其中能產生多少真正的大賢,暫且不必去管,反正在新式學堂讀過書的,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新政的影響,而一旦他們學成之後分散到各地,就等同於讓淮揚新政將種子撒了出去,早晚有機會開花結果。
「這」羅貫中還是覺得蘇先生的辦法不太妥當,求援般將目光轉向了逯魯曾。
誰知道,中過榜眼的逯魯曾,卻對蘇明哲的提議大為讚賞,點點頭,笑着說道,「蘇長史之言有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才是昔日聖人辦學的主旨,眼下某些人有恃無恐,不就憑着物以稀為貴麼,只要新學的學子略有小成,他們還有何底氣再囂張下去,況且這些人,也不過也是粗知句讀而已,怎麼有面孔稱賢,。」(注1)
身為一代科舉榜眼,老夫子對自己的某些儒林同道們,是打心眼裏失望,不過會寫幾首歪詩,調幾句酸文,就自視高人一等,就非得把族人踩在腳下,這種人首先在心術上就不正,而真正的儒者講究的是「正心、修身、齊家」,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為了自己做人上人,而不惜出賣主公和同僚者,與鄉間流氓混混沒任何分別。
況且跟他比起來,眼下淮揚三地的大部分讀書人,也的確只能算是剛剛學會如何斷句兒的雛兒,科舉制度再粗陋,再埋沒人才,但只要是入了考場,就等於大夥在同樣的規則下競技,能名列三甲者就是比名落孫山者技高一籌。
「你放心,如今如今我淮揚的讀書人,只嫌少,不會嫌多,即便他們學有所成之後,揚州、高郵和淮安三地安置不下,還有徐州、宿州和睢陽呢,日後我淮揚大總管,又豈會只限於淮揚一隅,。」聽逯魯曾支持自己,蘇先生再接再厲,將心中的真實想法合盤托出。
這下,羅本徹底沒理由繼續反對了,今天大夥在淮揚所遇到的難題,將來肯定也會在徐州、宿州和其他大總管府即將納入版圖的地方遇到,新的地區依舊需要設立官府,設立作坊,設立商號的倉庫和門面,一樣需要用到大量的讀書人,而眼下,只要是讀書人,就免不了與地方上的士紳之家有着「斬不斷理還亂」的聯繫,普通人家的孩子,從七八歲起就得被視為一份勞力,要麼去砍柴放牛,要麼進作坊當徒弟學手藝,哪有閒錢來讀書識字。
而隨着大總管府治下的地盤不斷擴大,人才的缺口也會成倍擴大,若是無法將足夠多的,對大總管府忠貞無二的學子填補進去,各級地方官府就將完全被當地的士紳和他們的子侄把持,新政恐怕很快就要變得和舊政沒什麼兩樣,任朱總管有拔山之力,也無法將其挽回。
想到這兒,揚州知府羅本不敢再做絲毫猶豫,用力拱了拱手,大聲承諾,「哲公和善公說得極是,下官的眼光終是淺了,下官回到揚州之後,立刻着手安排來年的學校擴招和入學事宜。」
「淮安府老夫親自去安排,高郵府少不得就要勞煩令師。」逯魯曾捋了下鬍鬚,笑着做出安排,「咱們三個人都不懂得領兵打仗,但總得在後面把糧草兵源給大總管操辦好。」
「百工技校,還要勞煩黃主事。」蘇明哲迅速接過話頭,給工局主事黃老歪佈置任務,「還有大匠院
第七十五章 黃雀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