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虜日前派使者至寧遠,要求議和。n∈n∈,」
秋高氣爽,鴨綠江口兩岸的玉米也都開始收穫。夏末搶種的玉米是晚熟種,經過三個月的生長,終於成熟。連綿的青紗帳已經變了色,玉米果穗包葉漸黃,上部的籽粒也開始變硬。
新到任的鴨綠府知府領着鎮江、鐵山、義州等地新到任的官員們,組織着百姓搶收玉米。原本關外冬季太冷,不能播種小麥,便都是開春後種植春小麥。夏末收穫過後,劉鈞下令,在鴨綠江口和地開始種植晚熟種玉米,另外還種植了土豆、番薯等抗旱高產的作物。
今年乾旱,但玉米和土豆、番薯都較為抗旱,收穫喜人。
劉鈞安排了不少楚軍巡邏,防止韃子來破壞秋收,他則率兵沿着鴨綠江逆江而上,開始發動秋收攻勢,以戰為守。
天高雲淡,楚軍行進順利,一路上幾個小堡的清軍發現明軍出動,早就棄堡而逃。瞿式耜趕到軍中,向劉鈞稟報了韃子要議和的最新消息之時,劉鈞已經到達了寬甸六堡最南面的長奠堡下。
長奠堡與其它五堡並稱為寬甸六堡,也稱為六甸。是在萬曆元年之時,由邊將寧遠伯李成梁在寬甸地區所築六堡。經略遼東的熊廷弼稱之為八百里新疆,每一堡管理一段遼東長城,迫近女真的根基建州,當年曾經扼守女真向西南拓展的出口。
長奠堡在最西南,距離鴨綠江不過數里,城堡周長八百步,城牆為塊石砌成,高約一丈二,只開有南門一門,東西北三角各築一角樓,南門上有城樓。
清軍聞鎮江明軍來攻,早已經放棄周邊的小堡寨,把兵馬都收入長奠堡中。此時堡中軍民不過兩千餘人。而在城下,則是楚軍一個整師三協一萬五千餘人,還有水師的一些船隻前來。
清軍如同縮頭烏龜一樣的躲在城中不敢冒頭。
劉鈞聽說清軍想議和,並不驚訝。大明跟女真打了這麼多年。其實除了這兩年,早先那些年,雖然女真一直在對明作戰中取勝,可他們一直都想要和談。只不過明朝以前哪怕輸的再慘,被打到京師城下。也一直不肯議和。
在劉鈞看來,韃子以前想議和的態度還是很認真的。女真雖然一直軍事上取勝,可畢竟部族就這麼點人口,明軍輸了一次又一次都可以很快再抽調兵馬,而女真卻是死一個少一個。在他們征服蒙古和朝鮮之前,女真很希望能與大明議和,雙方休兵罷戰,以得到更多的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的機會。
倒不是說女真韃子是什麼和平愛好者,這不過是一種發展的策略罷了。
直到他們征服了蒙古和朝鮮。又對黑龍江流域的其它女真部落征服後,黃台吉才算是真正的有些不把明朝放在眼中,對和談也沒有那麼在意了。
可現在,局勢卻迅速的對女真不利起來。
先是大明中原的農民軍被擊敗鎮壓,緊接着明軍反攻遼東,朝鮮又倒向明朝。而錦州的三千清軍新敗,被兩萬明軍打的損失近半,這讓黃台吉不得不重新考慮起議和之事來。
「韃子的條件是什麼?」劉鈞問。
瞿式耜道,「黃台吉提出的條件是兩國平等,結為兄弟之邦。雙方以小凌河為國界。從此休兵罷戰,互不侵犯。遣返對方逃人,清軍從錦州撤軍,明軍則撤出遼東。其四。雙方開放互市,明朝每年給清黃金萬兩,清則報之以人參、貂皮。」
「呵呵。」劉鈞忍不住笑出聲來,黃台吉都到這個時候了,還提出這種條件,明朝上下根本不可能答應。明朝的清議力量還是很強的。尤其如今東林黨人當政,更是誰敢出來說要議和,誰就會被攻擊為賣國賊漢奸。
不過出乎劉鈞意料的是,崇禎居然答應議和了。
不過崇禎卻也提出了自己的議和條件,這卻是讓劉鈞有些始料未及的。
「皇上提出什麼條件?」
「皇上的條件是讓黃台吉易去年號,遵奉正朔。退回遼東長城以東,回到建州之地,送還歷年被佔領擄掠的人口。」
退出遼東長城這個條件可就相當的苛刻了,遼東長城還是當年女真尚未崛起之時所築。其位置大致就是南面以鴨綠江為界,西南以九連城為界城。其北端以鎮北關為界城,位置在後世大約四平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