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來犯的艦隊共有船隻一百零一艘,一艘四桅三層炮甲一百零四炮戰艦,十艘四桅雙層炮甲板七十四炮戰艦,十艘五十炮武裝商船,二十炮雙桅快帆船三十艘,十炮單桅輕快帆船五十艘。∈↗,
這支艦隊火炮總計兩千四百四十四門,海員四千零七十人,所載陸戰隊一千八百五十三人,加上其它人員,總計六千一百九十三人。
這是一支龐大的艦隊,甚至比之當年加萊海戰時,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英國艦隊也不逞多讓。時隔數十年後,各國的海上力量越發強大,戰艦越來越大,火炮越來越強。在東印度的台灣海峽,荷蘭人竟然集結了如此一支龐大的海上力量。
不過這也確實有些意外,明軍攻佔雞籠,西班牙人投降消息傳來,大員的荷蘭人立即動員起來,而此時恰好荷蘭和英國人組成的聯合艦隊正在附近,他們正執行封鎖中國海的任務,得到明軍大舉出動,即將進攻大員,他們立即趕到大員,與大員的荷蘭人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跨海而來。
荷蘭人把這支艦隊分成了三個分艦隊,伊麗莎白艦隊,由英國的喬治爵士指揮,五艘英國四桅74炮戰艦和十艘二十炮雙桅快帆船加上十艘十炮單桅快船組成。
巴達維亞艦隊,由范布隆爵士指揮,一艘一百零四炮的三層炮甲板四桅風帆戰列艦旗艦,五艘七十四炮戰艦,和十艘二十炮雙桅快帆船加上十艘十炮單桅快船組成。
大員艦隊,由保羅.杜拉弟紐司指揮,十艘五十炮武裝商船以及十艘二十炮雙桅快帆船,外加三十艘十炮單桅輕快帆船組成。
這個時候,劉鈞驚訝於荷蘭人艦隊強大之時,也迅速的在調動自己的艦隊。
他和鄭芝龍商議過後。把艦隊分成了四支分艦隊。
由劉鈞親自統領的北洋艦隊,這支艦隊以84炮的四桅雙層炮甲板的伏波號為旗艦,另有五十炮的四桅武裝商船四艘,八炮三桅炮艦兩艘,除了這七艘主力戰艦外,北洋艦隊還有雙炮大青頭鳥船十艘,雙炮趕繒船十艘,快艇小船三十艘。
鄭芝龍和鄭芝豹各自指揮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這兩支艦隊都各有五艘三桅炮艦,並各有青頭、趕繒十艘。另還有發貢炮艦數艘,福船、沙船、快艇等若干。
長江艦隊的主力戰艦最少,這支由熊文燦指揮的艦隊實際上是一支補給艦隊,也是一支預備隊。
除了這四支艦隊外,在澎湖島上還有岸炮部隊,以及馬步士兵。
一場龐大的海戰即將開始,鄭芝龍再次如同在料羅灣海戰前一樣,向艦隊頒下了重重的賞格。
參戰者每人給銀二兩,若戰事延長。額外增給五兩。每隻火船16人,若燒了荷蘭船,給六人銀二百兩,一個荷蘭人頭給銀五十兩。
做為此次海戰的總指揮。劉鈞同樣不吝賞賜。
他向四支艦隊以及岸上人馬宣佈,殺一個紅夷士兵晉一級。戰艦擊沉敵主力艦一艘,官兵俱升一級,並賞銀五十兩。
崇禎十二年十一月九日。劉鈞率艦隊出港。
熊文燦勸劉鈞不要出港,就停在港口之中。但劉鈞和鄭芝龍都決定出港迎戰,雖然英荷聯合艦隊的實力更強。但也正因為他們戰艦強大,擁有兩千多門大炮,如果留在港口裏,那麼最大的結果就是他們被人堵住,然後直接被擊沉在港口。
畢竟英荷聯軍是巨艦大炮,又不是尋常的明軍水師。明軍幾百艘船隻擠在港口裏的話,根本無法施展側舷炮轟,而敵艦在外面有寬闊的海面能夠排開數里長的陣形,把炮彈盡情的轟擊到港口內,明軍連個挪移閃躲的地方都沒有。
尤其是在澎湖缺少足夠的岸防大炮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留在港口,只能是坐以待斃。
當天早上,海峽里的英荷聯合艦隊聽說明軍艦隊已經駛離澎湖,迎面而來時,也大為驚訝了一下。他們沒料到明軍艦隊不是嚇的逃回福建沿海,而是敢來迎戰。
「下錨!」
巴達維亞艦隊的指揮官,也是整個聯合艦隊的指揮范布隆站在一百零四炮戰列艦上下達了命令。他命令立即下錨,三個分艦隊擺成戰鬥隊形。
他們擺陣的時候,劉鈞率領的大明艦隊已經出現了。
然後范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