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一國?
即便以祿東贊之城府也難免心旌搖曳、血脈賁張,以家族之名義開天闢地創立一國,子子孫孫繁衍無盡,這是世間自詡為英雄者最為崇高的成就,幾乎無與倫比。
但祿東贊也明白這有多難,現在能夠以部族之名義遊走在吐蕃與大唐之間,即便現在依附於大唐攻打吐蕃,他也有信心在局勢驟變之時調轉矛頭投靠贊普敵對大唐,可一旦立國,那就是夾持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受氣包」,不僅喪失了主動性更要承受不可言喻的壓力。
立國之後在面對巨大壓力之時放棄國家依附於吐蕃或者大唐之其一?
先享受開國之君的榮耀,再品嘗亡國之君的恥辱?
祿東贊不會為了那短暫的歡愉而將自己與部族束縛起來,立國雖然美妙卻也是無形的枷鎖,還不到時候。
「立國?老夫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噶爾部落不過是高原上一支傳承悠久、窮困落魄的部族而已,在苦寒之地掙扎求存只為了繁衍生息,並沒有立國之底蘊。眼下的噶爾部落上上下下都在謀求內附大唐,每一個族人都希冀着能夠『編戶齊民』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唐人,從今而後以唐人自居,絕不是什麼自立一國。」
哪一個蓋世英雄不想自立一國、子孫傳承不絕呢?
但在大唐面前只能表示恭順之意,即便沒人相信他的忠誠也務必做出忠誠的模樣
裴行儉笑着喝茶,對於祿東贊的言語自然半個字都不信,噶爾部落就是一條毒蛇,當嚴冬來臨的時候它選擇蟄伏起來看似渾身僵硬人畜無害,可一旦春暖花開有了適宜它生長的季節,就會四處遊走擇人而噬。
對於這樣一條毒蛇,豈能讓它遊走於寢榻之側?
所以無論是內附於大唐亦或者自立一國,噶爾部落都不可能在此戰之後繼續盤踞於伏俟城。
雖然松贊干布將祿東贊「放逐」出邏些城但畢竟對其深有顧忌,不敢逼迫太甚,所以選擇吐谷渾故地作為安置之所。吐谷渾能夠在此繁衍生息幾百年,從一支遠程遷徙而來根基全無的部族發展至盤踞一方的豪雄部落,便可以窺見伏俟城以及青海湖地域之優越。
水草豐美、雨量充沛、地勢平坦適合畜牧,又扼守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商道,可謂得天獨厚。
噶爾部落遠比吐谷渾的底蘊更為深厚,有祿東贊這樣一位智謀出眾的戰略大家領銜,更有贊悉若、論欽陵、勃論贊刃、贊婆幾個允文允武、當世豪傑的兒子接班,遲早必成心腹大患。
若任由噶爾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幾十年,未必就不會再度催生一個吐谷渾
所以噶爾部落的下場已經註定,要麼全族內附被打散之後安置於大唐各州府,要麼從吐谷渾故地遷出,去往蔥嶺以西擇選一地落足安置。
當然,前提是能消耗掉吐蕃的國力,使吐蕃十年之內無侵擾大唐邊境之實力。
祿東贊緊蹙眉頭,他又怎能不知大唐對噶爾部落之忌憚?更清楚噶爾部落在大唐兵威之下毫無反抗之餘地,只能淪為大唐的棋子在其與吐蕃的爭鋒之中流干最後一滴血。
只不過大唐的陽謀雖然無可破解,祿東贊卻從未打算老老實實的按照大唐的命令行事,在大唐逼迫之下這一戰不得不打,但打到什麼時候、打到什麼程度,卻未必由大唐說了算。
*****
廊前磚隙里的青草已被白霜覆蓋,蔫噠噠枯萎衰敗全無夏日之欣欣向榮,枯黃的落葉鋪滿庭院,腳踩上去咯吱吱葉脈斷裂的微響好似呻吟,春榮秋枯一生晃眼而過輾轉落地凌亂如泥。
是從此融入泥土悄然無息,還是來年春至沿着根脈重歸枝頭?
松贊干布穿着一身暗紅色僧袍,腳上穿着草鞋走過鋪滿落葉的庭院,至門前石階停下腳步,揚起頭看着光禿禿風中搖晃的枝椏,以及透過枝椏入眼的雪山,有些發愣。
朝陽照耀着雪山之巔金光燦然仿若神跡,充滿了神威莫測的聖潔。
然後他才走入屋內。
桑布扎、赤桑楊頓、以及久未露面的塞如貢敦都已經等候在此,見到贊普入內,紛紛起身跪地施禮。
「免禮吧,賜坐。」
「謝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