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時候,科舉尚未形成定製,官員的出仕大多數還是依靠推薦、徵辟,世家大族掌握着大量的重要職位。愛字閣 www.aizige.com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種官員的選拔體制選上來的官員都是不學無術、尸位素餐的二世祖,相比於普通百姓,無論學識還是素質上,這些世家豪族的後代都更為優秀。
在這個信息、交通、以及印刷技術極其落後的時代,教育資源是嚴重失衡的。世家大族依靠着人脈、財富、學識,堆積起龐大的教育體系,對下一代進行精英教育。而尋常百姓人家生計尚且艱難,即無餘財、也無精力去學習知識。
此消彼長之下,世家豪族自是一代比一代優秀。
在場的外地官員,都算得上是飽學之士,即便再不學無術,自幼生長在學識的氛圍之下,也不是山野村夫可以相比。
作詩或許作不出來,但是鑑賞能力絕對是有的。
房俊這首詩一出,才思敏捷者自是瞬間便領會此詩的精髓,以及房俊背後的意圖,思維遲鈍一點的,稍一思索,也是領會。
如何讓一個人的名字流傳千古
最直接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干一件轟轟烈烈天下側目的大事,不需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起碼也得震動一時;另一個,便是將這個人的名字寫入書籍,與文章不朽……
顯然,房俊作的就是後者。
這個時代,還不是唐詩絢爛名作迭出的時代,經歷了隋末的動盪,社會剛剛穩定,文學同財富一樣,尚需緩緩的累積。
是以,房俊的這首《賣炭翁》讓眾人心頭一震!
文字固然淺顯直白,沒有華麗的詞彙堆砌出絢爛的效果,但平淡中卻蘊含着靈動的韻律,而且言之有物、骨肉豐滿!
開篇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
「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生動的刻畫出賣炭老翁的肖像,寫出了勞動的艱辛,簡直絕了!
「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南山」是哪裏自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那裏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這是鋪墊。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
依然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堪稱神來之筆,這簡直是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啊……
「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老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卻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繼續鋪墊!
「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
當賣炭老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他心裏想着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在這麼一個寒冷的天氣,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
賣炭老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結果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魏王府管事。在魏王府管事面前,還有那「叱牛」聲,賣炭老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老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魏王府,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
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
第一百三十四章 賣炭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