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撇去阿比契力爾這樣在突契人心目中的英雄大汗,那麼徹列絕對可以列為足以成為大汗的少數人才之列。更新最快無論是對軍隊的掌握和指揮,還是對領地內人民的治理,甚至在外交和貿易等各方面的才能徹列是一樣也不缺,而他本人的武勇也是足以稱霸一方的人物。應該說徹列的能力比他的兒子帖蒙更全面,儘管帖蒙在內政、謀略、作戰等各方面的表現都勝過父親,可是他至少在個人魅力和武勇方面是無法與父親比肩的。
當徹列得知合撒與絹之國簽訂了新的盟約,而且盟約的內容是拿自己開刀以後,他並沒有感到太過驚訝,因為這是他早就預料到的結果之一。不過他也沒有必要去迎合着合撒和絹之國的步伐,自投羅網式地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展開決戰。本來突契人的作戰方式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反倒是自從阿比契力爾成為大汗以後,突契人在許多場戰爭中漸漸改變了這種天性,結果造成了突契戰鬥人員的大量戰死,徹列當然知道阿比契力爾這麼做是為了讓突契正面打敗絹之國,只不過他可沒有這種野心和霸氣,對他來說,既然敵人比自己強大,那就要韜光養晦,避開敵軍的鋒芒,爭取更多的時間。因為從短期來講,絹之國的軍隊不像突契軍隊那樣擅長機動作戰,他們的行動緩慢,而且對於補給的依賴也更強,因此他們無法經受住長期遠征的消耗,實力還不夠強大的合撒也不可能為友軍提供足以消耗的糧食和物資,因此只要拖延一段時間,絹之國就必須撤軍。從長期來講,如果絹之國數次遠征都麼有獲得實質性的戰績的話,那麼絹之國勢必會失去耐心,而此時絹之國與合撒之間就會產生嫌隙,這將是瓦解對方同盟的好時機。
能夠做出這樣的戰略構想,足以說明徹列絕非凡才,但這個計劃要執行起來卻又是非常的困難,因為徹列知道帖蒙不會允許這種局面發生,他必定會利用軍事優勢來輔助外交攻勢,不斷分化瓦解投效在自己帳下的部落,從而徹底改變雙方的戰力比。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徹列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意聚集了所有臣服於他的部落的全部軍隊,擺出了一副要與合撒決戰的樣子來,但是實際上他卻把這些軍隊用在了騷擾合撒的部落上。這支看起來龐大的軍隊在徹列的控制之下干起了強盜的勾當。他們不斷劫掠合撒帳下的部落,殺人,放火,搶劫,無所不為,同時又對自己的後方幾乎棄之不顧,任由合撒和絹之國的軍隊去佔領(徹列算準了合撒為了贏得人民的支持不會輕易掠奪,甚至作為報復進行掠奪的可能性都很小,因為如果合撒這麼做了的話,正好可以激起那些部落對合撒的仇恨,也就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徹列身邊了),擺出了一副魚死網破的無賴態勢。
面對徹列徹底放棄後方的這種打法,合撒與絹之國的高定邊都有些不適應。他們除了在幾場小戰役中盡力殲滅了徹列的零星部隊外,根本沒有任何戰果,徹列的軍隊就像幽靈一樣,時而分散行動,時而聚集起來發動攻擊,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拿捏得相當完美,缺乏機動能力的絹之隊步兵主力無法跟上對方的行動,而合撒的部隊數量又不能離開絹之國的軍隊獨自追擊,那有可能成為徹列各個擊破的對象。
反倒是由帖蒙率領的高機動部隊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戰果,帖蒙仔細分析了徹列的意圖和作戰的規律,並且從中找到了對方計劃中下一步可能的行動,然後他進行了幾次實驗性的作戰行動,結果非常令人滿意:他成功的阻止了徹列的兩次進攻企圖,並且取得了殲滅敵軍六千的戰果。由此帖蒙確認了自己的想法,然後他向合撒和高定邊提出了自己的大膽推論徹列的下一個目標是沙缽口。
沙缽口是通往龍城的一處狹窄山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突契的草原上並不存在什麼不能逾越的戰略要點,不過沙缽口的存在卻是少數例外,因為如果佔領了那裏就可以向東南西三個方向侵略合撒轄下的六七個部落,從這裏進兵的話可以比其他道路少走七百里路,並且一旦控制了沙缽口,那麼合撒將很難判斷准對方下一個襲擊的目標是哪兒,因此在沙缽口阻擊敵軍並尋求決戰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只是合撒與高定邊對於帖蒙的這個判斷存在相當大的疑慮,因為帖蒙完全是靠着對敵軍行為模式的分析,並沒有任何情報可以作為依據。如果帖蒙的判斷失誤了,那麼不但突契大軍將勞師無功,還會使得其
第一百四十八章 四 沙缽口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