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前往山西的飛機上,我手中那張一張手繪圖,這是韓三叔給我化出來,三十年前他逃出來的那個京觀大墓山洞的地圖。
起初,他死活不說,後來還是我將自己太史局的證件拿出來,他才同意將地圖畫給我。
領走的時候,我給韓三叔賬戶轉賬一百萬,不管他心善是為自己還是贖罪,終究每天在幫助人,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坐飛機到山西省會,之後有轉車坐大巴,到了雁門關景區已經天黑,我找了家酒店入住,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
韓三叔畫出的地圖在雁門山某座大山中。很偏僻,已經遠離了旅遊景區範圍。
自古以來,雁門關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到處都是戰場,韓三叔給出的那地方。也不知道是那個朝代的古戰場遺址,要去了才知道。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幾乎歷朝歷代,這裏就是大凶之地,不知有多少英魂埋骨關外,淚灑戰場。
一說起雁門關大多數會想到楊家將的故事。
著名的景點,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
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每每讀來在大氣磅礴中帶着悲涼和熱血,還有就是,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雁門關一役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之以,情節中主要發生地點就在雁門關。
而長達百年的遼宋對峙。雁門關作為古三關,也無疑見證了最多的血雨腥風。
追述歷史,雁門關從秦漢時代就是行兵之道。
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總之發生在雁門關的故事,數不勝數。
我帶着地圖出關,直奔韓三叔所講那個山谷而去。
三個小時後。我終於來到山谷,兩邊都是高約幾十丈的山峰,山谷寬度在三百米左右,越是往裏,寬度越來越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