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頁
太極宮的聖旨激起長安千層浪。
長安各權貴反應不一,驚愕者有之,興奮者有之,惶恐者有之。
長孫無忌,魏徵等文臣驚愕不已,當即入宮求見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卻傳話說不見,長孫無忌和魏徵等人愈感愕然,魏徵脾性最剛烈,當即長跪在太極宮門前,言稱不見到陛下誓不起身,李世民無奈,只得召見長孫無忌等人。
據說當日甘露殿內傳出激烈的爭吵聲,諸人皆是跟隨李世民多年的心腹肱股重臣,事無不可對人言,然而魏徵等人的立場也非常堅定,太子之位關乎社稷根基,大唐的根基不可動搖,縱然太子諸多言行有荒唐甚至不法者,但,太子就是太子,無論嫡庶之說還是長幼之說,李承乾都是唯一符合太子身份的人選,余者縱有才能而不可居之,一旦易儲,天下法禮與倫常便亂了,嫡長子無病無災,亦無大逆之罪,何以輕言廢之?天家不依法度,不遵古禮,世家門閥和高門大戶的傳繼若然效而仿之,豈非天下大亂?
不得不說,魏徵這老頭確實是一片體國公心,任何事情的拿捏都未摻雜絲毫的個人情緒和私利,當初李世民北征薛延陀,留太子和魏徵等文臣留長安監國,長安城中無老虎,李承乾於是嗨起來了,每日邀朋呼伴,大宴賓客,日子過得非常的休閒加娛樂,魏徵看不過眼,上疏勸諫,李承乾渾不當回事,並以儲君身份厲言呵斥揮退魏徵,這件事鬧出不小的風波,所以從魏徵私人感情上來說,對於太子的觀感是極度不滿的。
可是就算心懷滿腹不滿。在對易儲這件事上,魏徵卻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李承乾的一方,並且不惜直言犯上,與李世民吵得不可開交,為的就是勸諫李世民放棄易儲的想法,哪怕被李世民砍頭也毫不在乎。
當然。也不排除魏徵失戀多年,傷心之下開啟了一輩子的自我毀滅模式,一次又一次挑戰人類的生存極限……
一群重臣在甘露殿與李世民算不上相談甚歡,事實上君臣差點打起來,大唐初期,君臣之間的氛圍還是很和諧的,任何事情都是商量着來,儘管李世民已被異國番邦齊尊為「天可汗」,但李世民對內還是很溫和的。貞觀十一年,只因魏徵上諫五件事,而李世民只虛心採納了兩件,拒絕了三件,為此魏徵氣壞了,上疏聲淚俱下指責李世民已漸生驕縱之心,不肯像以前那樣善於納諫了,大臣比皇帝還不講道理。魏老頭也是彪得不要不要的。
甘露殿內,君臣吵到最後。沒人知道結果,殿外宦官宮人只知最後魏徵怒氣沖衝出了殿,而後面的孔穎達,房玄齡等人面無表情,長孫無忌臉上卻帶着幾分神秘莫測的微笑……
君臣爭吵的同時,東宮也慌了神。李世民這道聖旨殺傷力太大,李承乾嚇得手腳冰涼,二話不說入宮求見父皇欲請罪,人到了太極宮門前,宦官傳旨。陛下不見。李承乾的膽子沒魏徵那麼大,而且也不像魏徵那樣有股子捨得一身剮的狠勁,李世民不願見他,李承乾只好失魂落魄回了東宮。
最高興的莫過於魏王李泰了。
剛接到旨意,殿中省內侍順便把雙馬也帶了過來,宣旨的宦官走後,李泰抖擻着滿身肥肉在王府偏殿內手舞足蹈,跳的是恰恰還是踢踏,不可考,瞎子都能看出來,李泰離太子儲君的位置已越來越近了,說是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也不為過,儀仗已與東宮並肩齊平,弘文館講學的榮耀以及背後隱藏的深意,連東宮太子都無法企及,暗示得如此明顯,豬都清楚是什麼意思了。
得意就開始忘形,李泰興奮之下,下令呼朋喚友,王府大宴賓客,以慶其事。當時正協助李泰編撰《括地誌》的弘文館學士顧胤卻馬上出面制止了李泰作死的決定。
雖說父子之間不必像外人那麼客氣,可也不能太不把自己當外人了吧,更何況皇家的父子,其關係難道僅僅是父子那麼簡單?給你點東西把你高興成啥樣了,還大宴賓客,只要你宴了賓客,稍露一絲驕縱之態,明日你父皇就能把封賞的聖旨收回來你信不信?
李泰如同當頭被澆了一桶冰水,徹底清醒了,大冬天的嚇得後背濕了一片,然後馬上向顧胤躬身致謝,感謝他在自己花樣作大死之前及時拉了自己一把。
於是,當日魏王府不見任何動靜,連諸多手眼靈活欲圖攀附的皇子和大臣們都謝絕不見,言稱奉旨專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