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李寶忠和李金生還能扯上一點親戚關係,但整個小李村七成的村民都來於同一個老祖宗。經過時間的變化,許多人的關係早就已經淡了。畢竟小李村雖然不大,但好歹也有上百戶人家,有人口七百多人。這其中有七成是李氏族人,算起來有將近五百人左右,這麼龐大的一個基數下遠親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不提下面人的各種變化,反正黃義德的官場生涯就這樣開始了。由於自己一開始不熟悉閘官的各項公務,一開始的時候,黃義德整天都在清水閘上轉悠。
清水閘附近的這一段水域的水流比較平穩,而且水量也比較充沛,所以他現在的主要任務還是看護清水閘的閘關。平日裏每天都有商船和官船經過清水閘,一開始的時候黃義德還是有些新奇的。但時間長了,發覺其實也就是這樣。
這京杭大運河從杭州開始一直蜿蜿蜒蜒的通向京城,途經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據說有3600里之遙。
這京杭大運河最早始建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而服務的。
直到隋王朝的時候,在天下統一之後就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朝開挖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繫,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
隋朝開運河當然不僅僅只有經濟方面的動機,更重要的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畢竟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家天下的統治,維持的還是王朝的控制力。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朝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銳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心腹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地區的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看着運河寬闊的水面,放眼望去像一條巨龍一樣朝北方不斷延伸過去。這是一種多麼龐大的氣魄啊!想當年隋煬帝心太急,妄想畢千古奇功於一朝,結果運河通了,但隋朝也就滅了。雖然開挖大運河不是隋朝滅亡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在公元七世紀初的時候,隋煬帝當上皇帝之後就遷都洛陽。他為了控制江南廣大的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能夠運往洛陽。於是就在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大業元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之後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
第八章 運河上的那些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