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咱們的背簍、籮筐也都是一片山竹林里砍的竹子編的,多半都是新的,就先稱空筐空簍,把重量記在一旁。」
「之後每家一起稱,該去筐去簍的就按這個數來減,可以吧?如果有分大小的,咱們也有不同大小的空筐空簍。」
季青燕在等大秤來時,便迅速盤算了一下怎麼把這些存貨變成銀子,看胖老闆的意思,是要坐享其成了。
什麼都沒拿,就趕了一輛空馬車過來,他也不可能自己去搬貨、稱貨,頂多就是在旁邊看着。不過這樣也好,農家人不計較這個,價錢好、賣得掉就成。
那天晚上季青燕將她的憂慮告訴了雲林,雲林說他去找村長大伯商量一下怎麼辦。
後來王村長和幾個耆老就提供了一個主意,如今有攢乾貨的人家派代表到村長家裏開會,先聽了一下大家的意見,然後說出他們的想法。
那就是,既然這家收貨買賣和價錢都是季青燕談來的,大家也是跟着季家學樣在攢貨,不如就跟着季家一路走下去。
就是賣什麼價,賣給誰,由季家說了算,自己不懂行就不要在裏邊瞎叨叨壞事兒了。
因為雲林說過當時賣貨的情況,顯然那位老闆固然嫌貴,還是很重視那批貨的,否則也不會等他們走開了還叫回來買下。
當老闆的都是精明人,所以老闆重視就說明有市場、好賣,只要老闆真的來村里收貨,自然是一起賣掉了。
如果老闆不來收貨,就由村里派人繼續尋找下家,到時把季青燕也帶上,這丫頭會談價,帶上肯定不吃虧。
這是兩手準備,如果最後結果在這兩手準備之外,大家要各賣各的,就只有各自買賣了,上集擺攤、挨家去問、等收貨販子上門都可以,而那時就怎麼賣都是誰管不了的了。
所以,今天胖老闆進村,大家才會如此激動,因為這意味着兩件事。這批乾貨好賣和他們不用上集、不用散賣也能賺一筆了。
村裏有乾貨的人家都把貨搬來了,果然是清一色的籮筐和背簍,而且都是加蓋的,因為季家也是嘛。
季家門外的村道上擺滿了貨,胖老闆答應了季青燕提議的稱貨方式,趁着大秤沒到,就先去挨個看了下貨。
除了個別成色不好的擺手不要,剩下的哪怕遜了一點點也都收下了,大家見他這樣,也是安心不少。
然後要的貨就擺到了一邊,不要的直接搬回家去,但每家也還是有貨被看中的,畢竟前面方法操作不當,後面都跟季家學了樣才有好轉。
自然,存貨最多、成色最好的是王家,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跟季青燕學了不少。
胖老闆還從雲林那裏看了一下新鮮木耳的成色,發現確實比以前收的好多了,但問及晾曬方法,雲林卻含糊應對。
就算此時季家院子裏擺滿了盤箕,屋檐下晾滿了小魚,但胖老闆相信這其中肯定還有門道,否則他也收過別家的干木耳和乾魚,怎會遜色幾分?
不過收貨有道,供貨人家的訣竅不說也能理解,他一個收貨的,問多了不是要斷供貨的飯碗?見問不出來便不再強求了。
等大秤拿來,幾個漢子立刻就幫着稱了起來,村長也過來親自記數,誰家什麼品種多少斤,抹去多少兩都有記錄下來。
村里男子都有念過一兩年書,會識幾個字、會記數、算帳,也僅此而已。要說念得多些的,也就村長家和雲家。
王村長就是多念兩年書,在縣城做過工算是見過世面的,回村也多受愛戴信任,所以上代村長去世前指定他接班,獲得全村全票通過。
而雲家是太爺爺年輕時搬來的,是本地土長的外來戶,對於過去已無從追溯,但每個男兒都是多念幾年書。
只是到了雲林這代,因為後娘作怪,也就大哥念了八年,他們都只念了三年,然後由大哥教的,現在能自己百~萬\小!說、寫字。
雲林怕胖老闆又趁機和那些人還價,他把背簍放下後也過去幫忙。
河邊捉魚的少年們和後生們也過來了,還背着裝了半簍魚的背簍,一個個好奇地圍着看個不停。
胖老闆又趁機喊了季青磊過來看了活蹦亂跳的魚,心裏也是很滿意的。桃花坳依山靠水確實資源很好,難怪客人看了貨都願多買。
第75章 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