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的秋,夾在漫長而又熾熱的夏和凜冽的冬之間,格外的短暫,往往,衣櫃裏早早準備的夏日裏嫌厚、冬日裏嫌薄的衣服還沒能穿個遍,就不知不覺的給過去了。
雪,在烏壓壓了半天后,落了下來,隔着窗,鵝毛似的,紛紛揚揚,遮蔽了投向遠方的視線,入目的僅是白茫茫的一片。
在一開始,大約是夜裏凌晨左右,地上、屋頂,本只薄薄的一層,只是經了一整夜又半個早上的堆積,已然厚厚實實的與天地連成一片。
一如《京華煙雲》放送的後續,名義上,央視信號覆蓋全國,但那只是新聞聯播的時段,再往後,持續的下滑不可避免,但縱然如此,於《京華煙雲》這樣一部電視劇而言,已然足夠了。
多數的觀眾,關注之初是衝着趙微去的,儘管經歷了軍旗門、打人事件後,她身上存在的爭議極大,但上了年紀的人,不管這些,他們就圖個看個電視消磨消磨時間,年輕點的,喜歡的,甭說這些,縱然再多些負面的也總能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給開脫。
但又不可否認的,又有那麼一些人確實介意了,既不關注新聞聯播,更不會特意換了台去看這部由她主演的片子。
一個人的影響力,終歸有限的,趙微的號召力,撐到八幾乎就到了頂,這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也延續了趙微以往的在電視劇方面的收視神話。
陸陸續續的,媒體評論人開始發聲,毀譽參半,趙微在大熒幕上屢屢碰壁,但在小熒幕上的成績確實無可辯駁,刨去她本身的某些不討喜的因素,《京華煙雲》本身不失為當下一部可觀性極強的電視劇,劇情曲折,而鏡頭又不像之前聚焦在某一個或者兩個角色,而爭執的焦點則集中在了和原著的偏離上。
但隨着放映後續,整體的作用逐漸開始顯現,尤其是在呂言與潘紅的對手戲之後,許多原先倆眼睛不離趙微的觀眾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這樣一個任性、固執的男人竟然是姚木蘭的丈夫?!
姚木蘭本身無可挑剔,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等等一切一個傳統女人應有的優點幾乎全在她身上得到了體現,無論怎麼看來,風度翩翩、學問淵博的孔立夫才是最佳的選擇,但偏偏,她嫁的是曾蓀亞,這樣一個想半天想不出丁點優點的男人。
而更多的,又老覺的有點不打對,打劇情開始,他們就知道這個人,他是曾家的三少爺,掌上明珠,但是,直到他參與到了劇情當中,才被真真正正的注意到,他的存在感,如果不是因為他是姚木蘭的丈夫這個身份,實在讓人難以注意到。
只是當把視線集中到這個人身上,又像黑呼隆冬里迎面而來的一盞刺眼的大燈,他的語言、神態乃至動作,壓根找不到哪怕一丁點的違和感。
一件事物的好與壞,總是在爭論、辯駁里得出的,觀眾關注的並非與原著的偏離程度,而是劇情是否合理,演員的表演是不是那麼回事,而恰恰的,《京華煙雲》在這些觀眾所需求的方面是做到了盡善盡美。
好東西,分享是必要的,同事、朋友私下的交流里,或多或少的總會提上那麼一句:哎,你看那個央視播的京華煙雲嗎,什麼?沒有?可有意思呢,有空了可以看看。
只是要論及時效性,網絡與媒體才是主流,只是視線不再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即使提到,也是隻言片語的帶過,因為單個演員,再好的演技,也是為劇情服務的。
而在呂言與陳保國的第一場「交流」後,《京華煙雲》的收視迎來的一個意料之外的高峰,14.9。
事實,比任何的煽動性的語言、所謂的真相更具說服力,在央視一套這個平台上,這樣一個數據,成績無可爭辯。
讚譽者有之,同樣的亦不乏批評者,只是在一面倒的形式之下,那些不隨大流的,難免被冠上雞蛋裏挑骨頭的嫌疑。
播出過半,所有的討論、說法,多是關於劇情的,沒了絕對的主角或配角的分別,對於觀眾而言,哪怕據說劇情稍微偏離了原著,但無疑,真的很精彩,偏離了原著又能怎樣呢?
參與的人多了,討論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某種共識,戲紅人不紅,因為除去開始時被討論過一陣子的趙微,關於其他角色,基本上大體上都是寥寥幾句。
轉機發生在南都接續發出的兩篇評論之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