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於不幸之中,讓自己所愛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過,然而汪精衛越說不結婚,陳璧君反而越愛汪精衛,但汪精衛卻從來沒有碰過陳璧君一個指頭,因為他不想毀了陳璧君一生的幸福。
在後世,汪精衛真的實踐了他的諾言,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便和革命同志陳璧君結婚,舉行了盛大的婚禮,而汪陳的革命婚姻也在當時一時傳為佳話。
隨後他又為了實踐自己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在與陳璧君舉辦了結婚儀式後攜陳碧君一起赴法留學,中間幾度返國,皆超然於政治之外。
汪精衛婚後也一直嚴守一夫一妻的準則,從來沒有外遇和桃色新聞,汪精衛的道德人品在當時的革命家中是無人可比,估計這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陳碧君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在走一條不歸路也要與他風雨同舟的原因。
在審訊汪精衛的時候,肅親王善耆看到從汪精衛身上搜繳的三篇汪精衛的親筆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非常佩服汪精衛的人品見識,更佩服汪精衛為革命獻身的精神,這也是汪精衛兩人沒有被判斬立決的主要原因,也讓本打算慷慨赴死的汪精衛在接到免死的判決時有撿來一條命的感覺。
汪精衛入獄後,肅親王善耆親自到獄中看望汪精衛。
汪精衛以前以為清廷的官員都是愚鈍無能的昏官污吏,沒想到肅親王肯屈身訪問他這個囚犯,而且以禮相待,談吐文雅。讓汪精衛十分吃驚,也很佩服肅親王的見識才幹,後來人們問起汪精衛對肅親王的印象時,汪精衛稱其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肅親王原想說降汪精衛為清廷效力。但見汪精衛革命志堅,也就沒有再為難汪精衛,後來肅親王不時來獄中看望汪精衛,兩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不是政敵,倒有些近似朋友的關係了。
汪精衛在獄中無事。每日作詩。汪精衛獄中詩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這首詩從獄中傳出後立即被許多報紙爭相轉載,而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成為當時革命青年們廣為傳頌的詩句。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第三首的詩句,講的是當年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在有流言說他懷有篡位的陰謀時,也會感到恐懼。而當年王莽輔佐西漢平帝,尚未篡漢時又表現得謙恭敦厚,禮賢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沒弄清楚真相的時候就去世了,那麼他們真正的為人處世的品格就沒人能夠知道了。
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說明真偽邪正,日久方驗,不能僅僅經過短時間對人行為的考察,就對他的品德做出評判。而應長期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這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蓋棺定論。
汪精衛留學期間。在海外一時有很多革命黨成立,由於中國歷史上就有同鄉結黨的傾向,這些革命黨都建立在同鄉會的基礎上,有孫文的廣東派興中會。黃興、宋仁教的湖南派華興會,章炳麟的浙江派光復會等等,其中以孫文的興中會和黃興的華興會勢力最大。
黃興身材魁梧,儀表堂堂,性格豪放,很有革命家的氣派。很為年青的留學生們所傾倒敬仰,而孫文則身材矮小,說話慎重,在留學生中間的人氣不如黃興高,但孫文提出了一套三民主義的革命理論,比黃興派的單純革命相比,在海外華人中有更大的感召力。
1905年,孫文從美國再次來到日本,汪精衛和胡漢民,朱執信等廣東同鄉一起拜訪孫文,加入了孫文的廣東派興中會。
汪精衛文思敏捷,擅長演講,有很大的組織力和號召力,很快脫穎而出得到孫文的賞識並委以重用。
由於當時的革命黨都是各自為政,力量很分散,這次孫文來日的主要目的就是聯合各派的革命黨,組成一個統一的革命黨,於是孫文前往黃興的住所拜訪。
孫文和黃興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革命家,但以前兩人一直在各自的平行線上,出來沒有見過面,而黃興對孫文的來訪大喜過望。
在同盟會剛成立的時候,孫文被眾人選為總理,汪精衛作為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被選為評議部部長,新建的同盟會最初設有三個部,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汪精衛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