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師團這次政變的目的在於試圖綁架政府來與徐衛進行談判,藉此以緩解國內幾近崩潰的經濟狀態,但是日本政府卻認為自己還有與徐衛的軍隊一戰的能力,國內的賦稅依然在百姓所承受的範圍之內,這也堅定了明治天皇明確鎮壓的決心。
在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度,經常會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後世的九一八事變一樣,當時的日本政府還是溫和派掌握政權的,這些人認為侵華的準備還沒有準備好,為了防止事態失控,是明令禁止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無限制擴張的,然而關東軍卻準備以自己在東北的兵力綁架整個政府,悍然發動了九一八政變。
在當時日本關東軍正規軍不足兩萬人,就算加上鄉軍和警察也不過兩萬七千人,而張學良的東北軍卻又足足三十萬人,在當時就連日本關東軍都不認為他們能夠佔領東北,他們之所以在敵我軍事實力這麼懸殊的情況下發動戰爭,更多的是以擴大事態來綁架當時太過溫和日本政府,讓他們在既定的事實下出兵東北。
只不過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算準備開頭,卻沒有算準開頭卻沒有算準經過,統領關東軍的張學良一如在之後坑了他的結拜大哥一樣坑了自己手下的兄弟,他非常天真的低估了日本人對東北的野心,為了保證自己東北軍的實力直接向軍隊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以期待國際的調停,最終讓日本關東軍這個小刀鋸掉了東北軍這個大樹。
建國之後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中國東北軍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不抵抗問題,大陸通行的說法是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主義方針,有論者說日本人佔領了張學良奉天的軍事大本營,張學良遵循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對日本人的進攻,他一退再退,把整個東北讓給了日本人,在全國民眾的一片唾罵聲中。他又做了蔣介石的替罪羔羊,不抵抗將軍的臭名落在他的頭上。
所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方針,其前提為將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後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單純地視作一般的地方與中央、下級與上級的關係,前者是絕對聽從後者的指示命令的。而這未免將蔣介介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看得太簡單了。
事實上,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直至東北易幟之後,中國只大致實現了統一,但是這種統一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實際上中央政府的號令並不能暢通無阻地行於全國,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擁兵自重、自成體系、各行其是的情況還延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有些地方的軍政集團還與國民政府中央發生戰爭。
由此可見,北伐完成、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並未達到真正完全的統一,而東北當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亦為如此,甚至比其它地方表現出更明顯的獨立性。
東北易幟前,東北當局與國民政府中央雙方的代表談判了較長的時間,中央政府滿足了東北地方保持相當獨立性的一些具體條件,正如張學良所稱:「余之願與國民政府妥協者,蓋欲完成中國統一。實行分治合作,以實現東三省經濟和平政策故也。」
軍事上,原奉系軍隊由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統率,奉軍改稱東北軍,四省統一編排,中央政府不能調動其一兵一卒。
在當時,東北軍擁有瀋陽兵工廠和軍事學校,裝備訓練自成一體,並有航空部隊、海軍,實力強大。東北軍內甚至自詡較中央軍占很大優勢。
其實事實正是如此,東北易幟之初奉天軍擁有三十萬兵力,有海軍,還有飛機。蔣介石的軍隊不過二十萬,沒有海軍和飛機,所以從數字上看,東北軍確實佔有很大優勢。
財政經濟方面,東北亦自成體系,諸如興安屯墾。修路築港,財經管理,東北當局自行規劃,採行舉措。東北軍政費用自收自支。因東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東北財政經濟比較寬裕。11 12自1922年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宣佈東北獨立,東北一直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統稅收入也獨自處理。4 p60-61曾任遼寧省財政局長的張振鷺證實:東北既不向中央財政部解款,中央也不接濟東北財政。4 p60-61 東北原自行發行貨幣--奉票,1929年12月張學良召開東北財經會議,決定奉票由東三省官銀號與邊業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四行聯合準備,聯合管理、發行。1930年初,成立東北金融整理委員會。東北軍取
第三百零四章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