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政府軍隊的戰壕其實有很多是學的對面執政政府軍隊的,在對峙戰爭進行到中期的時候,維新政府已經完成了國內預備役總動員以及主力部隊回防的軍事部署,在兵力上完爆只有兩個是不足五萬人的執政政府軍隊。
在這期間,維新政府軍隊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對執政政府的戰線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不過好在執政政府軍隊在戰壕戰訓練的時候得到過熟悉一戰的徐衛的指點,不僅將戰壕挖的交錯縱橫、犬牙參差,還在第一條戰壕群後挖掘了第二條戰壕群。
在第三師和第四師沒有完成支援的這段時間內,維新政府的軍隊曾一度攻破執政政府的第一條戰壕群,先鋒部隊已經接近第二條戰壕群的第一條防線,不過卻因為進攻距離太遠,軍隊重火力無法有效支援而被已經在第二條戰壕群部署好防線的執政政府軍隊擊退。
維新政府軍隊在這場短暫而又急促的攻防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過這些代價並不是沒有任何收穫,他們在執政政府放棄的第一條戰壕群內見識到了最新的戰壕挖掘和使用以及部署方式,於是他們便模仿這種戰壕的挖掘和使用。將自己防線的戰壕也完成了犬牙交錯,最主要的是戰壕內碉堡縱橫。防不勝防。
人類在戰爭出現不久以後就學會了建造碉堡,但是那時的軍隊規模過小。武器射程也很近,因此他們能守住的也只是較短的防線或孤立的一點,即使如中國的長城和英國的哈德良長城般有一些極長的防線作為例外,但是它們還是無法徹底阻止敵人跨過邊境,而只能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
儘管碉堡戰術和火力在最近的一千年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無論是裝備了長弓、槍口裝填式滑膛槍,還是火炮的軍隊,都需要大量士兵來防衛一座碉堡,部隊規模太小的話其火力是不夠的。
塹壕戰中用到的大部分軍事技術都已經在包圍戰術中出現了很多年。當兩支軍隊在一個不熟悉的戰場作戰時,包圍戰術就會被採用以應用這些技術。
愷撒在高盧戰記一書中描述了阿萊西亞之戰中古羅馬是如何在阿萊西亞城周邊建造了兩堵巨大的牆,內牆長為十英里,裏面是韋森蓋托里克斯的部隊,而外牆則阻止了援軍與他們會合,羅馬軍隊控制着內牆和外牆之間的部分,被包圍了的高盧人在饑荒蔓延開來之後投降了,而他們的援軍就在外牆之外卻無法進來。
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次相似但卻是失敗的圍困,即雅典人對錫拉庫薩的包圍。
包圍是指在人類發明了攻城機器後。進攻一座城鎮或一個碉堡時應用的戰術,進攻方會先將城鎮包圍住,之後要求城內的守軍投降。
如果沒有得到回應,包圍城鎮的一方就會在城鎮周圍建造臨時碉堡。以阻止守軍突圍或外部援軍與守軍會合,之後進攻方就會在守軍的武器射程之外開始挖掘一個與城牆平行的壕溝,然後他們就會向城鎮的方向再挖掘一個壕溝。這個壕溝為鋸齒形,這樣裏面的士兵就不會被守軍火力所傷害。它還同時提供了一個觀察守軍的有利地點。
當這個壕溝深入到敵軍火力射程之內時,進攻方就會再挖掘一個與城牆平行的壕溝。這個壕溝具有火力點,必要時在炮火的掩護下,這個過程會被不斷重複,直到進攻方的武器進到能準確地在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為止。
為了使部隊和援軍接近到能夠安全地通過缺口進入城內的距離,進攻方會挖掘許多鋸齒形的壕溝,並由許多與城牆平行的壕溝來保護並隱藏士兵。
這個過程中,進攻方每次都會在一個步驟完成之後要求守軍投降,如果在進攻方的第一波攻擊中有許多士兵通過了缺口的話,守軍就只有死路一條。
從古代到中世紀時的習慣就是,經過戰鬥後成功地拿下一座城鎮的軍隊會屠殺這座城裏的所有居民,一些以帖木爾為代表的佔領者會將敵人的頭骨作成紀念碑以展示自己的強大。
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首次出現的大規模軍隊成為了塹壕戰的第一個要素,在這之前軍隊都由小規模的部隊組成,他們沒有能力在一大片區域內頂住敵人長時間的進攻,大規模軍隊使取得勝利變得很難,但是通過騎兵和步兵在一次襲擊中將敵人打散還是可能的,其中一個早期的長好幾英里的加固軍事防線的例子就是托里
第三百四十七章繼續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