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晚上的時候,德黑蘭的英國公使再次發來了電報,他稱阿里國王最後據守的王宮業已被貢獻,而阿里國王本人也因為逃脫不及被立憲派的軍隊捉住,被自己的父親趕下王位的艾哈邁德.沙也在當天晚上重新登上了王位。
不管是從感情上出發,還是從利益上出發,波斯長公主尤利婭最終接受了徐衛的表白,不過前提是徐衛必須從攻入德黑蘭的立憲派手中要回已經成為俘虜的前波斯國王穆罕默德.阿里.沙,並且取得他的認同。
事情進行到現在,徐衛在波斯的戰爭算得上是告一段落,這一場戰爭雖然讓徐衛損失了上百萬英鎊的財富,卻讓他憑藉武力獲得了洛雷斯坦省的土地,與此同時也向波斯其他地方的諸侯以及波斯政府展示了自己的肌肉,讓那些對胡齊斯坦省內的石油有企圖的人偃旗息鼓。
與波斯的風平浪靜不同,此時的滿清王朝卻因為一場由徐衛主導的橡膠股災而變得風雨飄零。
在前段時間的橡膠股災中,蔡乃煌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將上海源豐潤和義善源這兩家最大的錢莊相繼倒閉,而在此之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籌集的一百九十萬兩白銀的庚子賠款都存放在這兩家錢莊,此時也隨着錢莊的倒閉而化為烏有。
從清政府對橡膠股災的善後處理的措施可以看到,清政府的管理體制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其統治者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剛剛入關建立起大清王朝的時候,腐朽不堪。
此次股災的爆發令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進一步動搖了其統治地位,於是清政府想通過外交手段尋求西方列強的幫助,可弱國無外交,那群白眼狼又怎麼會放過這一能進一步控制那幫只懂得躲在紫禁城裏享福的滿清貴族,進一步瓜分中國從而榨取更多利益的機會呢?
所以為了向那不可能填飽肚子的西方列強借款,清政府內部已經有人提議以中樞的名義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將路權作為抵押。然後從列強的銀行借款。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列強對中國的操控越來越強,中國社會更進一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勞苦大眾的生活越來越苦,對滿清的統治癒發不滿。此時的中國不像是中國人的國,更像是世界各地公民的國。
此時修鐵路其實是一件很時髦的事,但是清政府呢庫房無錢,修鐵路主要是靠民間集資,修鐵路是一門生意。但是生意人最怕的就是政策變動,就像這次有人在朝廷內提出的鐵路收歸國有,這個政策一旦執行,受害的即將是參與鐵路投資的廣大百姓。
換到現在,你這冤枉可能法院會管,可在當時,老百姓的冤枉清政府它才不管呢。因為政府說了,它也冤枉着呢。怎麼冤枉呢?因為政府說,當時集資辦這個鐵路,是太瞧得起你們這些民間商人了。結果怎麼樣,粵漢鐵路修了這麼些年,投資只到了五分之一,川漢鐵路更慘,資金到位只有六分之一,這還不算了,民間管理也成問題,事情還沒辦成,弄出了好些商業腐敗來,只四川一地。鐵路沒修一寸,錢已經花出了一千來萬,叫政府怎麼能相信你們能辦好。
清政府說的這些問題在當時也確定存在的,就拿導致清政府滅亡的主導因素四川川漢鐵路來說。當時為了修建鐵路四川省的官員時用行政的方式強行從百姓手中收取購買股票的款項,這也造成了幾乎整個四川省的百姓都擁有了川漢鐵路的股份。
其實對於百姓來說擁有川漢鐵路的股份並不是一件有危害的事情,恰恰相反,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都已經從畏懼鐵路轉變成了喜愛鐵路,自然知道川漢鐵路一旦修成自然是一隻巨大的吞金獸,任何擁有川漢鐵路股份的百姓都會受惠於此。這也使得百姓雖然對強制收取股票資金頗有怨言,但都沒有怎麼反抗。
對於甲午戰後的中國來說,大規模鐵路建設遇到的困難並不是過去所說的什麼傳統、什麼文化衝突,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原因:資金和技術,最終鐵路得以修建離不開外國資本對中國鐵路建設的高度熱情。
進入20世紀,中國資本在外國資本的示範下也有了一定發展,在民族資本家看來具有高額利潤空間的鐵路修築當然不該讓外國人獨享,聰明的中國人從1903年開始就醞釀着一場爭鬥,他們準備用民族主義的旗幟,以國家安全、民族利益為理由,要求清廷將外國資本驅逐出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