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國到現在,徐衛已經在長沙投資了將近一百萬英鎊的資金,這些資金大部分是從英國以郵寄的形式從各大跨國洋行轉到中國的,還有一小部分是徐氏銀行在上海的分行提供的,但是由於回收資金依然遙遙無期,僅靠這樣的方式提供的資金已經不能滿足徐衛的需要。
**戰爭後,隨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外貿易的發展,資本主義最精巧和最發達的產物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從1845年,第一家外資銀行麗如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行,在廣州設立分理處,到辛亥革命前的整個晚清時期,在華設立過營業機構的外國銀行不下40家。
這些通商口岸的外國在華銀行除了從事一些國際商務匯兌結算、存放款等基本金融業務外,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它們又開拓了一個新的更大的業務,那就是向清政府提供借款。
晚清時期,清政府曾舉借大量外債,涉及軍事、實業、賠款、行政等方面,據統計可以確認的有208筆,總額約為13億餘兩,這些外債絕大部分就是由外國在華銀行提供的。
其中長期處於龍頭老大地位,獲利最豐,實力最強者,非滙豐銀行莫屬,因為大量借款給中國政府,滙豐銀行就牢牢控制着中國政府的鹽稅和關稅,中國政府如要動用,須經滙豐准許。
這對近代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巨大,連滙豐銀行的買辦也高人一等,因為經常替清政府中介借款,它的買辦甚至被賜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成了紅頂買辦。
「絕對保密」避風港滙豐銀行開辦後,一改在華外商銀行只重匯兌不重存款的做法,將存款業務列為銀行主要業務之一,近代國人沒有什麼存款概念,普通百姓也沒有什麼錢儲蓄,因此達官顯要的存款才是滙豐銀行關注的重點。
為了吸引他們,滙豐一面做廣告宣傳儲蓄的種種好處,一面規定存戶資料絕對保密,中英兩套賬目從不示人,這一招果然有效,《北華捷報》說,滙豐成為獲得中國人信任的一個重要標誌。
實際上,滙豐銀行的舉措獲得了當時不少權貴的芳心,清廷官吏、民國政要寧願少取利息,也要將貪污、搜括所得的巨額資財存入滙豐銀行,以保證安全。
清末皇室親貴、掌握中樞的慶親王奕劻就是滙豐銀行的大客戶,據清人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慶親王奕劻曾將120萬兩黃金送往東郊民巷英商滙豐銀行存放,滙豐銀行很清楚奕劻巨額資財來路不正,於是擺足架子,多方刁難,數次往返,始允收存,月息僅給二厘。
事情為清末御史蔣式瑆得知後,上奏朝廷,認定奕劻所存必是贓款,務須從滙豐銀行中提出此款,充公入股官立銀行,慈禧太后得報,派尚書鹿傳霖、清銳與滙豐銀行交涉,確查具奏。
鹿傳霖、清銳到銀行後,當日是星期天,沒有人營業,吃了閉門羹,隔日再去,仍是無功而返,據清銳等人的奏摺稱銀行向規,何人存款,不准告人,復詢以與慶親王有無往來,彼答以慶親王則未經見過,詢其賬目,則謂華洋字各一份,從不准以示人。
很顯然這是奕劻已經得知風聲提前做了手腳,結果被撤職查辦的不是奕劻,而是百口莫辯的蔣式瑆。
此事發生後,等於為滙豐銀行作了一次義務宣傳,中國官吏和工商業者都將滙豐視作安全的避風港,紛紛到滙豐銀行開立賬戶,將巨額資產和金銀古玩存入銀行,一時間滙豐存款大增。
蔣式瑆彈劾奕劻,朝廷派員去滙豐查賬的故事,在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中就有生動描寫,作者李伯元只是把地點改到了上海,筆法曲折傳神,不僅揭示了滙豐銀行的生意經,而且把當年外商銀行的霸氣和傲慢寫得活靈活現。
有了滙豐銀行的例子,其他各國的銀行也都學習滙豐銀行的辦法來招攬中國官吏的存款,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銀行自身的儲蓄金額,也使得銀行在中國的發放貸款的自己不需要從各國銀行總部調撥。
徐衛的徐氏銀行或許是在名字和老闆方面太本土化了,而且進入中國的時間又太晚,在上海根本就競爭不過那些老牌的外資銀行。
為了銀行的發展,也為了吸收更多的資金,徐衛在長沙城設立了第一家徐氏銀行中國區的分行,分行的大班雖然依然沿用英國人,但是自大班一下的所有的管理人員都是從上海招
第四十七章 外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