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屍地
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殭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殭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1﹑養屍地
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殭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殭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按照永安本地民間傳統的葬理說法,選擇陰宅風水講求的是龍脈「穴氣」,簡而言之就是葬穴的地氣。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風水先生的手抄辨龍秘笈中,有關「養屍地」的記載比比皆是。諸如「死牛肚穴」、「狗腦殼穴」、「木硬槍頭」、「破面文曲」、「土不成土」等山形脈相,均是形成主養屍的兇惡之地。秘笈中有首「辨陰宅美訣」曰:「天機難識更難精。仔細尋龍認星辰。發脈抽心穴秀嫩,藏風避殺紫茜叢。欲知骨石黃金色,動靜陰陽分合明。此是陰墳尊貴格。留為後代作真傳。」在諸如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葬書》、管輅的《地理指蒙》、楊筠松的《三龍經》等許多葬理辨龍經書和民間傳說中,均認為「養屍地」在喪葬風水中是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在「養屍地」後,人體肌肉及內臟器官等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毛髮、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屍體因奪日月之光汲取天地山川精華,部分身體機能恢復生機,有如死魄轉活便會幻變成殭屍,四處遊蕩吸人的精血為生。
2﹑拾骨
拾骨季節多在清明、重陽、冬至前後進行。也有人擇吉日拾骨。拾骨前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根據永安舊時從事「土工」職業的老人描述,一些葬在「養屍地」的棺材在很多年之後打開「撿骨」時。裏面的屍體仍然面色溫潤如生、衣被服飾色艷似新,有的還滿頭青絲長及膝蓋,肌肉皮膚還有彈性。雙手持續生長的手指甲捲曲起來,牙齒也因過長而暴突在嘴唇外面——這就是所謂的青面獠牙。由於墳墓中的棺材裏。既沒有足夠的氧氣也見不到陽光。所以這些年深月久卻完好如初的屍體通常顯得皮膚發青或發白。因此,有關人類學專家認為:「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殭屍」。
永安貢川等地就曾廣泛流傳一則有關「養屍地」鬧鬼的故事:清代,有一孕婦因難產而死亡。家人悲痛之餘,草草將其下葬。一日,某人行至鄉間路旁小飯店。店家一把拉住他高聲索要欠債,告稱曰:其妻在店中賒欠飯錢已多年,舊債未還又添新債!兩人拉扯爭執起來,某回應說其妻已死多年。何來欠錢?最後,店家要求他躲在店中簾後等候。果然不久。有一婦人持碗自稱某某妻又來賒欠。某見婦人容貌長相確實是結髮之妻,便悄悄尾隨而行。山路蜿蜒幽深待至其妻葬地前時,又見一小兒奔跑前來相迎並欲一同進入墓室。某情急之下,大呼妻名。只見其妻撲通仰面倒地頓時已無氣息,小兒跪地喊娘放聲痛哭。某始知小兒為難產遺腹子是也!
3﹑二次葬俗
據考古發現,我國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二次葬俗。「二次葬」,也是永安客家民系最普遍採用的葬俗。本地舊習是「入土為安,厚葬為孝」。古人認為人之血肉屬於人間,必須待其腐朽之後再作正式埋葬,死者靈魂才能脫離屍身進入陰間後投胎轉世。在一般情況下人的屍體埋葬在泥土裏很快就會腐爛掉。這是因為人體是由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鉀鈣等組成的。屍體在土中經**細菌破壞後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氣體揮發掉,剩餘物質也因各種化合物的脫離而腐爛,最後只剩下一堆白骨。「養屍地」,它的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如果是炙陽干地,則只會讓屍體變為乾屍,因此懂得風水之人一般用地靈測其方位,或者簡單地手指的觸覺甚至乾脆用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