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慶隆帝之後,眾人便安安靜靜等待命令。
這麼多人同處一室,竟然只聽見深淺不一的呼吸聲。沒有什麼不長眼的人,敢在這個地點這個時間發出一絲雜音。
皇上召他們來,一定和北地戰事有關,勛貴們心中有數。
在和平時期,他們享受着旁人沒有的尊榮。到了這個時候,就輪到他們出力之時。
不論是四大國公,還是那些後繼無人日漸沒落的侯府、伯府,他們都有着這樣的認識。
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和高芒王朝是一體的。因衛家問鼎天下,他們一躍成為新興勛貴。所以,他們的命運,和衛家緊緊綁在了一起。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比誰都明白。
若是高芒覆滅,又有誰來將他們養起?與其謀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安享現在。
從這一點來看,他們不論能力大小,都比朝廷文臣要忠心。到了需要他們效力的時候,他們不會退縮。
哪怕再不堪的勛貴,都有了搏命的心思。
慶隆帝掃了他們一眼,對吳光啟道:「念。」
吳光啟展開八百里加急軍情,他的嗓音迴蕩在殿中。將武正翔杜撰出來的北地兵敗,一五一十的道來。
底下眾人聽得暗暗心驚,難道,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想當初,太子領兵出征之時,是何等的胸有成竹。集結了四萬大軍出發,精兵強將如雲,一路上又不斷有府兵加入。
竟然,被巴家打散了大軍,在北地潰敗成幾股?
既然太子傷重,沒有主心骨,縱有良將也是枉然。勛貴們跟文臣不同,就算沒有帶過兵,多多少少也知道軍事。
這樣一盤散沙似的局勢,想要再將大軍收攏,擊潰巴家軍,談何容易!別提打贏,就連自保都成問題。
如今大軍失散,士卒變成逃竄的亂軍,豈不是更便於巴家各個擊破?
另外還有天氣的原因。在京城集結的士兵,並不習慣北地寒冷的氣候。隨着一日冷過一日,戰局就更加危險幾分。
眾人心頭暗自思忖琢磨着,但慶隆帝沒有發話,個個都保持着安靜。
「諸位的先人,都是伴隨先帝爺打下大好江山之人。」慶隆帝緩緩開口,先是緬懷先帝,緊接着道:「此時國難當頭,朕想聽聽,諸位的想法。」
眾人一陣靜默,在慶隆帝面前,誰敢胡亂發言?
姚尚書也摸不清慶隆帝路數。按說,召集這些勛貴應是為了徵兵。各勛貴府上按規制都養了私兵,這股力量集結起來,也不容小覷。
更何況,其中本來就是大將之材,比如定國公和忠國公。
但皇帝詢問,不能無人回答。
定國公上前一步,雙手抱拳道:「定國公府任由皇上差遣。末將願附之尾翼,為皇上殺敵。」
他沒有主張,唯一的主張便是聽從慶隆帝的命令,指哪打哪。而且,定國公聰明之處在於,他表態不再掛帥,只做一個聽從命令殺敵的將領。
他將這外戚身份,拿捏的恰到好處。
有他開頭,其他三大國公也都站出來表態。其他勛貴也不甘於人後,紛紛上前表忠心。恨不得立刻拋頭顱灑熱血,以示忠貞。
慶隆帝欣慰的一笑,道:「好,好!朕有你們,何愁反賊不平!」
被他這一激,眾人更是熱血沸騰,激情高漲。
慶隆帝咳了幾聲,雙手虛按,眾人慢慢安靜下來。他雖然病弱,卻依然掌控着全場。
「迎敵,但怎麼個迎法,昨日六部商議,給朕出了兩個主意。」他又咳了幾聲,吳光啟忙端上藥茶讓他喝下。
平緩了氣息,慶隆帝道:「一個,退守函谷關。待冬天過去之後,再集結兵力揮軍北上。」
他未做任何解釋,但這個策略背後蘊含的含義,誰會不懂?這是以放棄了太子為代價,太子是生是死,就全靠他自己的本事。
「另一個,火速集結精兵北上,進入北地攪亂局勢,伺機而動支援晉陽。同時,京中籌措糧草兵力,再行北上。」
待他說完,底下眾人的表情可謂精彩紛呈。
當沒有選擇的時候,眾人可以表忠心,皇上指哪打哪。一旦有了選擇,誰
第八百八十章有苦說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