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淵在信中寫道:
子誠小友:
我之將去,留言相贈。
汝心存仁義,甚喜我心,我提一要求:見信後即迎娶琳琳,讓我心安,琳琳能得佳婿,此生之福。
然天下紛爭四起,須知男兒為大事,當斷則斷……
我有徒三人,張任、張繡、趙雲,可為你臂助,他日若是尋得任、繡,可出示我之書信……
天下人才,無分貴賤,望子誠一視同仁,誠心拜請,則天下英雄皆入汝帳下。
……
童淵的書信充滿着長者對後生的關愛和叮囑,諄諄教導躍然紙上,姜盛收好了書信,然後把童淵寫給張任、張繡的信收入囊中。
第二日,姜盛按着古時的守孝之禮,披麻戴孝、稀粥素食。趙雲、夏侯蘭拜見時,姜盛表示要留在山上守孝一年。
古時的禮儀,守孝期間不得婚嫁、遠行、出仕,夫妻不得同房,不得娛樂等等,有各種禁忌。
夏侯蘭道:「大哥非同姓親屬,無守孝之義務,萬不可如此!師父遺囑,讓大哥你迎娶琳琳,你怎麼能違背師父的遺囑?」
趙雲道:「是啊,大哥,師父已去半年,你這回來,正是要遵師父遺囑。」
夏侯蘭道:「大哥,我等皆為山野人家,迎娶琳琳也是沖喜,而且琳琳屬於孫輩,守孝百天即可,你若是守孝,便違背了師父的一番心意。請三思!」
姜盛道:「守孝乃是出於人心,並非禮制所限,我雖為外姓人,但感情卻是真實的,你們無需多言。」
趙雲道:「大哥孝義為先,可你麾下將士也要陪你守孝嗎?他們該何去何從?他們該如何生存?我見于禁、周倉、楊鳳皆為忠義之輩,他們追隨大哥無怨無悔,難道大哥你就忍心讓他們自謀出路?」
姜盛一震,他忘了自己現在是一名主公,他還要為數百名忠心耿耿的精銳之士謀出路。
夏侯蘭道:「子龍言之有理,大哥,你的孝心,師父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得到,但是他老人家也絕不會看到你只顧自己的孝義,而寒了忠於你、支持你的義士們的心。」
童琳這時候也進來了,說道:「夫君,二位叔叔所言極是,你要為那些追隨你的人考慮,切不可因為爺爺,而讓大家對你失望。官軍都已班師,皇帝封侯拜將,若是你不去,失去了機會,那些追隨你的人有何出路?你若是如此,先不說爺爺不會原諒你,我也不會原諒你!」
姜盛看着最親的這三個人,然後抹了把眼淚,慢慢站起身。
「好吧,是我考慮不周,累琳琳和二位賢弟費心了,我三日後啟程赴京。」
「大哥,請允許我等同去!」趙雲道,夏侯蘭和童琳也附和。
童淵已過世半年,按照禮制,童淵沒有子女,無人符合守長孝的條件,童琳是孫輩,守孝百日即可,姜盛是女婿,外姓人,不必守孝。趙雲和夏侯蘭是童淵的徒弟,按理要守孝,也按着百日盡孝的標準。
姜盛感念童淵的師友之情,守孝三日,也算全了禮數,來自後世的他對生死的觀念比古代人看得開,趙雲他們都看得開了,姜盛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趙雲他們提出要跟姜盛赴京師雒陽,卻遭到了姜盛的反對。
「不可,此去京師,前途難料,你們不可同去,待我穩定下來,自會派人來接你們。」
姜盛雖然知道歷史,但自己這個穿越者能不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還是個未知數。若是順利,謀個地方官做做,再來安置眾人。
趙雲等三人苦求無用,只得留在山上,姜盛僅帶于禁、周倉和十名隨從回京,其餘親信衛士就留在山上訓練楊鳳帶來的五百多人。
臨行前夜,姜盛到後山山洞取了一些夜光玉,去京師不送禮可不行。
整備妥當之後,姜盛一行人就晝夜兼程,往京師而去。
進入司隸校尉部之後,不見了黃巾作亂的痕跡,但仍然是民生凋敝,這哪是京城周邊的樣子?姜盛不禁感嘆,如果給各方諸侯打工,還真不如自己干,他覺得自己未雨綢繆,暗中培養親信武裝並無不妥。
話表兩頭,張郃進入陳縣北部密林建成了訓練營地,三百餘名黃巾降兵已經錘鍊出來,無論是體力上還是戰術技能上都有了飛
第69章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