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着疑惑退出了墓室,並且把那些青磚再次封上,之後蓋上石板,然後挪動了那尊釋迦摩尼佛像,就跟原來的一樣。
只不過那幾個螺絲沒辦法復原了,我只能給它放上去,而後手指沾着赤練火,一點點的給它捏回去,螺絲的那些螺紋已經全部沒了。
弄好之後,我對着釋迦摩尼佛像發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此看來,這文成公主在吐蕃似乎過得不是很好,至少沒有像大家宣傳的那麼好。
別的不說,就我所能理解的,就好比我一個人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雖然有一些人陪着,但是對於那裏的語言不通,水土不不服,生活習性不一樣,而且一輩子都待在那裏了,不能回來了,那是一件多麼痛苦和可怕的事情。
至於文成公主是不是像史官寫的那樣,被吐蕃人民當成國母來對待,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以我剛才所見的她的墓室,那絕對不是國母的待遇,區區一百平米,什麼陪葬都沒有,就一個棺槨,這是平民的待遇。
我好奇拿起手機查了一下。
而當時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之時,松贊干布是已經有了皇后的,文成公主過來也只是妃子而已,按照現在電視劇演的那些,妃子應該都是過得不好的。
而有一點共通的是,在哪個朝代,中國人都說好面子的,都把自己當成天朝上國,當時的唐朝是貞觀之治,壓根看不起吐蕃,之前就有與吐蕃的戰爭。
松贊干布第一次派人求親之時,被李世民給拒絕了,松贊干布大怒就派兵攻打大唐,雖然被大唐給打敗了,但是在求和的同時再次求親。
這次李世民竟然答應了,這貌似就是以戰促成的和親。
文成公主出塞之時,攜帶了很多金銀珠寶,以及當時唐朝盛行的醫藥,種子,技術師傅等等大批人馬進入吐蕃,幫助吐蕃發展生產,吐蕃國力漸漸增強。
但是吐蕃人看來,這些金銀財寶和女人都是大唐畏懼吐蕃的出兵而求和上貢的。
大唐好面子,把示弱寫成了示恩,讓史官寫成史書傳了下來。
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真的,但回想起剛才那些壁畫和墓室里看到的那些,隱隱覺得有可能文成公主來到這裏並不得勢。
還有就是,文成公主嫁過來吐蕃之後,與松贊干布相處其實只有九年,而有交集的時間,其實只有三年,而這三年當中的生活,多半是像壁畫第三幅當中的那樣,如同婢女一樣伺候着松贊干布,而且兩人的語言不通,溝通也有障礙,因為得寵自然也不大可能。
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又生活了三十一年,這三十一年她都在做些什麼?
是不是就如同壁畫的第四幅一樣,一個人靜靜的看着窗外,遙望着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唐,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在追思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在的時候,她尚且不得寵,松贊干布死後,新的吐蕃王即位,她又怎麼可能得勢呢?
然而被人忽略的是,在文成公主還在之時,也就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二十二年之後,吐蕃再次向大唐發起進攻,在之後的百年裏,兩國戰爭不斷。
之後又有一位公主成為和親的犧牲品,那便是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的地位稍微好些,因為她嫁過來之後成為王后,當時的吐蕃王便把共放在小昭寺的唐朝十二歲釋迦摩尼佛等身像換到大昭寺去,因為大昭寺的規模遠遠比小昭寺宏偉。
想到這裏,心裏有些難受,這些東西不管真假,作為和親的犧牲品總歸是悲哀的。
就如同我所說的,讓我去一個異國他鄉生活,永遠不能回家,那種心情比死還難受,甚至她們連死都不能死,因為她們的身上肩負着使命。
我現在有點明白了,明白為何文成公主要立無字碑了,因為她所遭遇的這些事實都不能說,因為她的這些遭遇都已經被唐朝的史官給美化了,她只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商品,她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好壞都得由大唐那邊發聲,所以她寧願也不得不當一個沉默的啞巴。
我對着釋迦摩尼佛拜了三拜,而後向着佛像底下的文成公主拜了四拜,之後坐在佛像前,默默的抽着煙。
在下墓之前很興奮和衝動,此刻卻一點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