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歷
溫福的早期經歷展現了他從一名翻譯舉人成長為清廷重要官員的過程。雍正六年(1728年),溫福因其出色的翻譯才能被授予兵部筆帖式的職務,這標誌着他正式進入清朝的官僚體系。這個時期,他主要負責的是滿文和漢文之間的翻譯工作,為滿漢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橋樑作用。
雍正九年(1731年),溫福的職業生涯迎來了第一次重大轉變,他被派往北路軍營,隨同撫遠大將軍、平郡王福彭一同辦理軍務。這次的經歷不僅讓溫福積累了寶貴的軍事經驗,也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軍營期間,他積極參與各項軍事活動,展現出了非凡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
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隨着北路軍事行動的結束,溫福回到了北京,繼續在中央政府服務。在此之後,溫福的職業生涯進入了快速上升期。乾隆五年(1740年),他被任命為兵部主事,進一步深入到軍事管理和決策之中。三年後,即乾隆八年(1743年),溫福升任兵部員外郎,並開始在軍機處行走,這意味着他已經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臣之一。
隨着時間的推移,溫福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乾隆十年(1745年),他轉任吏部郎中,負責官員的選拔與考核。緊接着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又被調任為戶部銀庫郎中,並在同年年底被提拔為湖南布政使,這是他首次擔任省級高級官員,意味着他已經開始涉足更廣泛的行政管理工作。
然而,溫福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改任貴州布政使,但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於處理平遠州(今貴州織金)百姓陳新序鬨堂一案時過於草率,導致他被罷官,並被發配戍守烏里雅蘇台。
二、平定大小和卓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溫福的職業生涯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一年,他被任命為內閣侍讀學士,並被派遣到定邊將軍營中處理軍務。到了四月份,溫福正式被授予內閣侍讀學士的職務,這意味着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同年,他跟隨定邊將軍兆惠,參與了討伐霍集占的軍事行動。在這次戰役中,溫福身先士卒,親自上陣,在葉爾羌地區與敵軍交鋒時,不幸被槍彈擊中顴骨,英勇負傷。儘管受傷,但他仍然堅持戰鬥,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毅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於在平定回部叛亂中的傑出表現,溫福被擢升為內閣學士。這次平叛不僅鞏固了清廷在西域地區的統治地位,也為溫福贏得了崇高的榮譽。他的軍功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認可,被記入了六級紀錄,並加記九次功績,彰顯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貢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溫福結束了在外的征戰生活,返回京城,被授予鑲紅旗漢軍副都統的職務。這一職務不僅是對他過去戰績的認可,同時也意味着他在軍隊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接下來的幾年裏,溫福繼續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着自己的作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擔任倉場侍郎,負責糧食儲備與分配等事務,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次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溫福因其卓越的表現,被賞賜了雲騎尉的世職,這是對他忠誠與貢獻的一種肯定。
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溫福被任命為福建巡撫,這標誌着他從軍事領域轉向了地方治理。在這個新的崗位上,他需要面對的挑戰更多元化,不僅要處理政務,還要關注民生和社會穩定。在任期間,他努力改善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贏得了民眾的好評。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溫福的職業生涯再次迎來轉折點。這一年,他被任命為吏部侍郎,並繼續在軍機處行走,顯示了他在國家政治決策中的重要地位。同年七月,他出任理藩院尚書,並暫時代理工部尚書的職責。八月,他還兼任了正黃旗蒙古都統。
三、征伐大小金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廷決定征討大小金川,以平定當地的叛亂。溫福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負責指揮此次軍事行動,桂林則作為輔佐一同參與。根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