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嶄露頭角
李來亨的早期經歷並不十分清晰,按照流傳下來的說法,他是李過(即李錦)的養子。在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中,李來亨起初並不顯眼,主要是在李過的部下擔任職務。直到李自成犧牲之後,李過成為了忠貞營的主將,而李來亨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嶄露頭角。
永曆元年(1647年),隨着大順軍與明朝殘餘勢力的聯合抗清,李來亨的地位開始上升。這一年,他被封為三原侯,這標誌着他在軍中的地位得到了顯着提升,並且開始在軍事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李來亨的晉升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對其忠誠與勇氣的一種肯定。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李來亨繼續跟隨李過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軍事行動。這些行動不僅幫助他們鞏固了在湖南等地的立足點,而且也為後來的抗清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一切都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發生了變化。
順治六年(1649年)冬,李過不幸病逝。這一消息對於忠貞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着李過的去世,忠貞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忠貞營內部進行了調整,由高一功和李來亨等人共同承擔起領導重任。
高一功是李自成的舊部之一,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在他和李來亨的共同領導下,忠貞營開始採取更加靈活的戰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戰爭形勢。這一時期,李來亨開始展現出他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他不僅能夠有效組織軍隊,還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決策,確保忠貞營能夠在複雜的戰場上生存下來。
在李過去世後的這段時間裏,李來亨和他的同伴們意識到,要想在與清軍的對抗中取得勝利,就必須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因此,他們在控制區內實行屯耕制度,鼓勵士兵們在閒暇之餘從事農業生產,以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還增強了士兵們的鬥志。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成長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將領,李來亨的早期經歷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在李過去世後,他與高一功等人的合作為忠貞營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後來的抗清鬥爭奠定了基礎。
二、聯明抗清
李來亨和他的同伴們由於經常遭受明朝文武官僚的刁難歧視,決定離開現有的駐地,前往夔東地區開闢新的局面。這一地區山高林密,依山傍水,地形極為險要。早在順治二年到五年期間,李過和高一功為首的大順軍餘部曾在此地堅持抗清鬥爭,因此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風俗人情非常熟悉。
順治七年(1653年)十二月,永曆朝廷任命大學士文安之為督師,負責川、楚、秦、豫軍務,並協調川東鄂西各部抗清武裝的行動。為了贏得抗清武裝的支持,文安之請求朝廷給各部首領加封晉爵,這一請求得到了永曆帝的批准。李來亨因此被晉封為臨國公,與他一同晉封的還有益國公郝搖旗、荊國公王光興、皖國公劉體純、靖國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寶、陽城侯馬騰雲、岐侯賀珍等人。
順治八年(1651年),忠貞營從廣西橫州地區出發,經柳州、象州、融縣、古泥等地進入湖南西部。途經保靖時,遭遇當地土司彭朝柱的襲擊,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亡。在李來亨的帶領下,忠貞營突破重重困難,抵達湖北建始縣。次年(順治九年),李來亨率部渡過大江,在興山縣境內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基地。他在興山縣七里坪設立了帥府,並任命了地方官員。由於當地人口稀少,土地貧瘠,生產落後,李來亨一方面積極招徠居民恢復生產,另一方面組織士兵進行屯田種植。「歲收麥粟草棉供糧食衣履」,他還實行保護民間貿易的政策,禁止士兵搶掠商販,並派人外出採購食鹽和鐵器。這些措施使得荊州以西的居民紛紛前來與農民軍進行交易。
儘管條件艱苦,李來亨始終堅持抗清的決心不變。順治十年(1653年),他率領部眾向東出擊至當陽縣,擊斃了清軍將領汪吉。順治十二年(1655年),李來亨等夔東抗清將領與掌握永曆朝廷實權的孫可望建立了聯繫,進行配合作戰。
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叛變投靠清朝,西南抗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