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仕途
張廷玉的仕途起步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這一年他考中了進士,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位。張廷玉的仕途起點並不平凡,這不僅因為他自身的才學,也得益於其顯赫的家庭背景。作為大學士張英的次子,張廷玉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深厚的學術薰陶。然而,即使有這樣的家庭條件,張廷玉也沒有依靠父蔭,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展現了他過人的才華和勤奮的精神。
在成為翰林院庶吉士之後,張廷玉很快就顯示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能力。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並參與了《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工作。這部着作記錄了康熙帝親自率軍平定北方邊境的戰事,是一項重要而光榮的任務。張廷玉在此期間的工作表現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認可,這也為他後來的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廷玉進入南書房的時間是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南書房是皇帝身邊的機要部門,負責處理重要政務。能夠進入南書房,說明張廷玉已經進入了康熙帝的核心圈子。在南書房任職期間,張廷玉經常陪同康熙帝出行,無論是夏天的避暑還是秋天的狩獵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據記載,張廷玉甚至隨駕遠巡蒙古各部落,這不僅顯示了他的忠誠與勤奮,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
在這一時期,張廷玉還展現出了他的文學才華。康熙帝曾召見他詢問其父張英的情況,並命他作詩。張廷玉當即創作了兩首七言律詩,深得康熙帝的讚賞。這些經歷無疑加深了康熙帝對張廷玉的信任與賞識,也奠定了他日後在朝中的地位。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廷玉的職位也在不斷晉升。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被任命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務,表明張廷玉已經成為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輔臣之一。到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他又被任命為武英殿試讀卷官和《省方盛典》的副總裁官,這顯示了他在文壇的地位以及對文化工作的重視。
張廷玉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被任命為刑部左侍郎,這是一個考驗其治理能力和公正性的崗位。在次年,張廷玉奉旨與都統耗賴等人一起處理了山東鹽販王美公等人聚眾劫掠屯莊的案件。這場動亂導致南北交通中斷,給當地社會秩序帶來了嚴重破壞。張廷玉等人到達山東後,迅速採取措施,有效地平息了這場動亂,恢復了當地的安寧。這次事件處理的成功,不僅展現了張廷玉出色的治理才能,也讓他的名聲更上一層樓。康熙帝對此十分滿意,並在次年將張廷玉調任吏部左侍郎,這標誌着張廷玉在仕途上的又一次重要提升。
二、深受重用
張廷玉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隨着康熙帝的駕崩,迎來了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新帝胤禛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雍正帝深知皇位來之不易,因此格外重視人才的選擇與培養。張廷玉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背景成為了雍正帝倚重的對象。
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提到,雍正帝之所以選擇他作為輔佐自己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一方面是因為他學問深厚、氣度端凝、應對明晰,顯示出非凡的才幹;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他是恩師張英之子,這對於雍正帝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親近與信任的人選。在康熙帝駕崩後,雍正帝立即命張廷玉兼任學士銜,與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人一起處理國家大事的文書工作,包括供奉祭告文字等。
康雍之交,政務繁重,每天需要處理的諭旨多達數十份。張廷玉承擔起了這些繁重的工作,常常需要日夜不停地工作。在處理緊急奏事時,雍正帝甚至會讓他直接進入大內,口授大意,或者在御前伏地而書,或者隔着簾幕傳遞文書。張廷玉每次提交的文稿都能夠準確無誤地反映雍正帝的意思,深得其心。
同年十二月,雍正帝特旨授予張廷玉禮部尚書之職,並特別強調:「朕 再 四 思 維,非 汝 不 克 勝 任」。這意味着張廷玉正式成為朝廷的核心大臣之一。接下來的幾年裏,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雍正元年(1723年)復值南書房,並與朱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