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3周。普遍認為是中國正式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改革開放正確道路的第一年。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月28日中國領導人應美國總統卡特之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2月17日中越戰爭爆發;
3月26日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
4月1日霍梅尼宣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5月4日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
……
……
1979的春季,中共祥城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尹秉民在王崮堆公社考察。主要視察了紀屯、王屯、大孫等大隊的麥苗長勢,了解農民的生活情況。調查使他認識到,大包幹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民溫飽並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與廣大農民群眾交流時,尹書記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好過,春難熬!」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節,好多農民家庭已經斷糧。地里的小麥還有一、兩個月才能收割,家裏的存糧卻已經吃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每年都會出現!尹書記和幾個大隊的支書,大隊幹部、社員代表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大家普遍反應,主要還是地里收成不好,每畝地就收那麼三五百斤糧食,交完公糧的剩餘,根本就不夠吃,到了次年的春季,家裏的餘糧基本吃光,馬上就要到挨餓的時候。一般家庭面對春天的饑荒,有錢就去市場糴糧食,渡過難關,沒有錢的就只能去借,小麥收穫後再還賬。這就是現實,幾百年來都是如此。「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讓隊裏的田裏多收幾十斤,幾百斤糧食啊?」尹書記問大家。
「有什麼辦法,一畝地二三十斤的種子,就算是風調雨順,一年下來也不過收五六百斤的小麥,要是遇上大旱,大災之年,顆粒無收都有可能。」
「一畝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固定的,那個大隊都是這樣,土地都是這樣,但人口可是不停地增加,過幾年,一個人分的地會更少的。」
「現在這幾年的水利建設,基本都是水澆地,都是旱澇保收,但畝產量就是上不去。」
「產量上不去,是不是種子的原因?」
「田間管理跟不跟得上!」
「還應該是田間管理跟不上,俗話說,人勤地不懶,莊稼人就應該天天下地幹活,照顧好了,田間管理跟得上,收成就會多一些。」
「我的村邊的自留地,收的就好!」
「你天天長在地里,肯定收的多啊!」
「我在自家牆角種的絲瓜,照顧好就會結的多,你種下去後不管不問,怎麼會有好收成!」
「大隊、小隊、生產隊大家一起集體幹活勞動就都是磨洋工」
「只有自己干自己的活,才會認真負責,你糊弄莊稼,莊稼也會糊弄你」
「為了多收點糧食,為了一年到頭能吃上飽飯,誰不會認真對待地里的莊稼。」
村民社員都是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尹書記也是凝眉傾聽大家的訴說。
看樣子,集體是窮根啊!整個大隊的社員在一起勞動,出力肯定有大有小,每個社員的個子有高有矮,力氣有大有小,莊稼地里的技術也有好有壞,一起出工勞動,怎麼會貢獻一樣啊?大家的工分基本一樣,年終分到的糧食基本一樣,大夥能滿意嗎?,肯定是出力大的人,貢獻大的人心裏不平衡。要是都干自己的活,自己照顧管理自家地里的莊稼,誰都會盡心盡力。
大包幹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民溫飽並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必須要包產到戶的路子!只有把所有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農民才會自覺地加強田間管理,自覺地增產增收,也才能多打糧食,增加莊稼的畝產量,真正讓農民吃飽飯。
第24章 走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