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字子孝,漢族,沛國譙人,曹操從弟,三國曹魏名將,官至大司馬,封陳侯。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從曹操多年,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戰中,在隱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赤壁兵敗後,曹仁鎮守江陵與周瑜拖了一年之久,為曹操重整旗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渭南破馬超,破反將蘇伯、田銀、侯音,襄樊之戰中擋住了關羽的進攻,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曹仁諡曰忠侯,按《史記·諡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故當魏一朝,「忠」實為大譽之諡,只有夏侯惇同焉。
《三國演義》裏曹操有句評價曹仁的話:「曹子孝世間福將」,但翻閱整本《三國演義》,曹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相當平凡,既沒有呂布那樣驍勇,又沒有呂蒙奇襲南郡那樣的赫赫戰功,何來「世間福將」之稱呢?《三國演義》嚴重弱化了這位堪稱曹魏第一名將的曹子孝:
史稱曹仁「少好弓馬」,可能正是曹仁從小就喜歡騎馬、射箭,所以騎術、箭術精良,後來跟從曹操,便長期帶領騎兵作戰。曹操征討陶謙、呂布,曹仁「仁常督騎,為軍前鋒」、「謙遣別將救諸縣,以騎擊破之」。後曹操西迎獻帝成功,曹仁正式成為統領騎兵的將領「以議郎督騎」,後官渡之戰,劉備奉命到汝南接應黃巾起義軍舊部劉辟,曹仁「將騎擊備」。後曹仁多次作戰,但書並沒有明言曹仁是否帶騎兵,從曹仁行軍迅速來判斷,當主要率領騎兵。
說了這麼多,只說了曹仁帶騎兵,並沒有提及曹仁的能力。早期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戰,幾乎所有軍隊都出動,但在戰爭中,一樣有「正兵」、「奇兵」(即偏師)之分,簡單說,「正兵」就是負責正面作戰的軍隊,偏師是負責側面作戰或者開闢第二戰場的軍隊。正面戰場,指揮者當然是曹操本人了,偏師雖然兵力不多,用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指揮偏師的將領,必須要具有大將之才,方能完成任務,只要有曹仁在,負責偏師的,幾乎都是他。曹操攻擊陶謙,曹仁「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後陶譴分兵救援附近縣城,曹仁「以騎擊破之」,曹操與呂布作戰,曹仁還是作為偏師出擊,「仁別攻句陽,拔之,生獲布將劉何」。曹仁作為偏師,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無論是攻擊城市還是狙擊敵軍,無不如此,可見其軍事才華,絕非一般。
曹仁軍事才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官渡之戰中的出色表現,當時曹操雖然先後斬殺顏良、文丑,取得了局部勝利,但袁紹依靠其兵力多,糧草充足,步步為營,與曹操硬耗糧草、士兵,曹軍死傷慘重,糧草、兵源補給跟不尚,士氣下降,袁紹嫌正攻太慢,於是先後向汝南都尉李通策反,又挑撥孫策、劉表北上,但都沒收到什麼成果,後向黃巾軍舊部劉辟策反成功,袁紹馬上派劉備前去接應劉辟,而許昌附近的郡縣長官都懷疑曹操能否打勝戰爭,或明或暗支持劉辟,形勢十分緊張。曹操十分焦急,但大敵當前,不可能親自領兵平之,倘遣將領去,又不知道應該派多少兵去,若兵少則無法對付劉備,若兵多則前線更加危險,唯一可能的就是派遣一支高移動力、高戰鬥力的騎兵前往征討,勝利了馬上兼程回師,但到底派誰領兵合適呢?正頭痛時,曹仁便向曹操進言:「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分析說目前強敵在前,既不能抽調大軍鎮壓,又不能坐視不理,劉備新帶袁紹兵,可一擊而破之。曹操聽後,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就是曹仁,便讓曹仁督少量騎兵開赴汝南征討劉備。
曹仁的分析的確很有見地,劉備絕對不甘心屈居人下,只要一有機會便獨立發展,曹操、袁紹對此深有認識,劉備主動請求到汝南助劉辟,袁紹雖放心不下,但又不便拒絕,遂只給劉備少量士兵。而劉辟,當然是不願意聽從劉備的指揮,因此只要略施妙計,劉備、劉辟必定被各個擊破,曹仁一到汝南,劉備便一觸即敗,劉備並非軍事白痴,自從184年參與討伐黃巾起義到200年,已經用兵10多年,作戰經驗相當豐富,但遇上曹仁居然潰不成軍,說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八虎騎將——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