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文人相輕,彼此間的爭論往往比武士的刀光劍影更為激烈,更加鮮血淋漓。
那些歷經歲月流傳下來的經書,或多或少都經歷了改動與曲解。
儘管是官方金典,種「再創作」的大量出現,源於經典本身僅僅是承載思想的載體。
而儒生們所追求的,是藉助這些經典來表達他們自身的理想與抱負。
面對官員與豪族的權貴顯赫,許多儒生因政治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對社會與政治感到失望。
於是,消極言論與思潮開始泛濫,逐漸演變成了「今不如古」的復古主義思潮。
在這股思潮的推動下,儒生們開始將上古的周朝描繪成一個富裕、平等且充滿禮教的理想社會。
他們想像中的那個時代,人人知書達理,安分守己,正是孔子所倡導的「克己復禮」的美好時代。
這些殘缺的古聖先賢經典,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成為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精神支柱。
然而,這種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要建立在極其先進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
儘管周朝被描繪得美好無比,但那個時代還沒有鐵器,耕作技術也相對粗糙。
相比之下,漢朝的農業生產力無疑要高出許多,一畝地所能產出的糧食遠超周朝。
這是歷史的進步,無法倒退。
但周朝卻在大量失望的漢儒筆下,被描繪成了一個人人有飯吃、無人不飽暖、社會等級分明、人們安分守己的大同世界。
然而,這種社會理想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一個缺乏現實操作性的白日夢。
夢境終究會破滅,人們終究要面對現實。
可漢朝的儒生們卻決心將這個夢變為現實。
他們開始積極行動,試圖在現實中實現這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與此同時,漢朝也正面臨着無法安排讀書人就業的危機。
這種社會思潮逐漸成為了人們深入探討的話題。
在一些文壇領袖的推動下,甚至開始嘗試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干涉社會現實。
就在這個時候,大聖人王莽出現了。
他的出現讓所有儒生看到了希望,他們仿佛看到了周朝大同世界在當代實現的可能。
王莽具備了一切實踐這個理想的條件
同時,王莽還對災異、祥瑞、符命、讖緯、厭勝等神秘事物深信不疑。
這在他的統治政策和日常決策中都有所體現。
除了剝奪實權和保持待遇之外,他還特別關注漢朝的象徵之物,尤其是那些能夠喚起人們舊日記憶的物品。
早在居攝期間,王莽就主持過一次貨幣制度改革,其中鑄造了兩種刀幣。
契刀和金錯刀。
這兩種刀幣不僅具有貨幣價值,更在工藝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尤其是金錯刀,作為歷史上唯一的錯金貨幣,其精美程度令人讚嘆。
然而,始建國之後,王莽卻因「劉」字中含有「卯金刀」的元素,
將刀幣與「金刀」相聯繫,最終決定廢除刀幣。
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王莽對神秘主義的信奉,更顯示出他對漢朝象徵之物的敏感和警惕。
同樣,漢朝人習慣佩戴的「剛卯」飾品,也因王莽的忌諱而遭到禁止。
原本,「剛卯」和「嚴卯」是西漢後期人們常佩戴的一對飾品,用以辟邪驅鬼、防病祛病。
然而,王莽卻認為「卯」字對新朝不吉,因此下令禁止佩戴。
這一舉措再次印證了王莽對漢朝象徵之物的忌憚,以及他試圖通過消除這些象徵來鞏固新朝統治的決心。
第一百九十四章 當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