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紅牌樓以後,再向前開了一段路,眾人就在何雨的帶領中下了車,因為已經處在市區的邊緣,這裏的街面兩排大概都是七十年代的瓦房,看上去就很有些古鎮的風貌,街面也是年久失修的柏油路面,上面坑坑窪窪的,相信若是有汽車開過,一定是顛簸非常。
走在路上一打聽,原來才知道這裏是個叫永豐場的地方,今天正算得上是這裏趕集的日子,因此雖然顯得古舊的街道上,四周卻很是人山人海,頗有些舊貌煥新顏的模樣。一行人在市場上遊逛着,女生倒是對各種各樣的小東西很感興趣,若是遇到什麼自助的小飾品店等等,免不了就要興致勃勃的鑽進去賞鑒一番,就算不買,也是嘰嘰喳喳的講個不停。
眾所周知的是,陪女人逛街這種事,第一次可以說是很開心:咱的胳膊上也有個mm吊着了,第二次呢,就開始明白「有得必有失」這句經典話的含義,要是到了第三次,就會一邊鬱悶的叼着煙,一面蹲在店鋪的門口,懷念着過去想閃人就閃人的幸福時光了。
終於,同路的幾個女生開開心心的從店裏面蹦達了出來,還不免和熟悉的男生炫耀一下自己的收穫,女為悅己者容,女人的美麗,當然就是給男人欣賞的了。幾個男人都如蒙大赦的站了起來,連偉傑也不例外。
接下來逛得眼花繚亂的何雨終於記起了來這裏的主要目的,在問了幾個老大媽後,終於帶着一群人左彎右繞的來到了一處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的餐館外,唯一特別的是,它的招牌是用木頭所拼成,上面還有一層綠油油的青苔,很有些符合這「天然居」的身份。
一進門口,就有兩名侍應生彬彬有禮的躬身道:
「歡迎光臨。」
這兩人一看就經過非常嚴格的專業訓練,做的動作非常標準,挑剔不出任何毛病。
而一進門正對着的卻是一座流水潺潺,險惡雄峻的假山,這假山高近兩米,做得惟妙惟肖,甚至能夠感受到有一種大山的雄渾撲面而來。旁的不說,這份清幽之氣就先令人好感倍增。
正門的客廳中青藤纏繞,還特意修了了條鋪滿鵝卵石的小溪在廳中蜿蜒,加上廳中的桌子乃是原木本色,而一些凳子更直接由鋸過的樹墩製成,上面還有着樹皮,十分的具有野趣。
進門來一坐下,還沒點菜,就先有面帶熱情笑容的服務員上來奉上雪白的熱毛巾,接着每人面上都擺放上了一個精緻的小碗,向裏面倒入熱氣騰騰的半碗湯汁,含笑介紹道:
「請客人先用了這碗暖胃湯。」
眾人走了好一會兒,正有些口渴,端起碗來喝得涓滴不剩,只覺得很暖很燙,熱滾滾的落進腹中,渾身上下都十分舒適,口裏也餘留下一股中藥獨有的芬芳。
見顧客都喝得很是滿意,這位領班才笑着遞上菜單,順便介紹起這店裏的特色菜來,原來他們先前喝的,就是一道白果腐竹煨土雞湯,這乃是此地的特色菜餚,它採用一種制特的大瓦缸,其缸底可以燒火,缸內置有鐵架,廚師將裝有湯的小瓦罐一層層地碼入缸內的鐵架上,然後點燃木炭,借用木炭火產生的高溫將瓦罐內的湯煨熟。
順着她的介紹,眾人好奇向後院看去,只見製作「瓦缸煨湯」的大瓦缸高約1.3米,應該是粗陶製成。缸的底部放有一個圓形鐵筒,裏面可裝木炭,用來燒火。缸內有三層鐵架,可以放約30多個小瓦罐。缸的頂部有一鐵蓋,可以隨時揭開,加木炭、放瓦罐都是用一個鐵製的夾子從頂部伸進去進行。用於裝湯的小瓦罐高約18厘米,直徑約20厘米,有一小手柄,可用手握住端上桌,此外小罐上面還有一個小蓋,蓋上有一小孔,用於煨湯時排出多餘的熱氣。
並且據這位領班介紹,在煨湯時注意的東西很多,首先一般只往瓦罐內摻入清水或純淨水,而不能用吊制的鮮湯,其目的是保證各種不同風味的煨湯都原汁原味。
其次在瓦罐加蓋前,需先用一張鋁箔紙將瓦罐口封住,然後再加蓋,以保證瓦罐密封良好。
最後則還要需根據不同原料的不同性質來確定煨制的時間。一般的原料煨制約8小時,質地較為老韌的原料如牛肉、土雞、老鴨等則需煨制10~12小時。並且最考驗師傅技術的是,大瓦缸內不同的位置,其火力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因此煨制時應注意掌握好大火和小火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