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這些天來一直在思考,即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到底哪個對於東岸的威脅更大?
老實說,在來英國之前,他雖然從後世的記憶中得知英國的種種霸氣側漏的情況,但在參觀了荷蘭省、澤蘭省、弗里斯蘭省等多個省份後,他一度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懷疑——荷蘭這麼一個金融業、工商業都如此發達、且船隊規模亦極為龐大的國家,真的會被人口不過是荷蘭三倍的英格蘭給搞垮嗎?這聽起來似乎挺不可思議的。
不過在來到倫敦這十來天后,他終於相信後世史書上說的東西的正確性了,事實上荷蘭在與英國的長期競爭中失敗是必然的,即便沒有第三次英荷戰爭中法國從地面入侵荷蘭本土的事情發生,在殘酷的長期拉鋸中,最先倒下的一定是荷蘭,而不是有着廣闊腹地且工農業都很發達的英國。
以轉口貿易為主的荷蘭人,沒有順應歷史潮流大力發展工業,這便是其失敗的根源!更何況荷蘭的人工成本太高,即便發展工業了,一旦其失去商業霸權上的壟斷——比如第一次英荷戰爭後也向英國打開國門的北歐市場——也會完全競爭不過英國人,原本被其佔據着的市場也一定會被英國人慢慢蠶食掉,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
看看繁榮的倫敦市場吧,農產品、工業品、奢侈品在此匯集,而這些商品裏面除了部分從印度進口的奢侈品外,大部分都是英國自產的。比如供應倫敦的穀物來自肯特郡(每年倫敦所需的兩萬多夸特小麥75%來自此地);牛奶、黃油、肉類、禽蛋來自東盎格利亞地區的其他郡縣;魚來自海上;呢絨來自西部;煤炭、金屬、礦產來自西南部。
與之相比,荷蘭人的一切幾乎都來自國外,肉來自日德蘭半島、穀物來自波羅的海、鹽來自葡萄牙和法國、魚來自別人家的近海、就連萊頓發達的呢絨工業其原料也來自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這個國家看起來不生產任何東西,但卻插手了北海、地中海和波羅的海的所有商業,甚至大部分行業還被他們壟斷了,這自然是犯了眾怒。別看此刻只有英國跳出來向他們挑戰,可其他國家其實都在暗中叫好呢,可以預見的是。一旦荷蘭在此次戰爭中失敗,其深遠的影響足以動搖荷蘭的根基。
當然了,動搖、瓦解荷蘭根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戰後荷蘭的經濟還在繼續增長。還未達到頂峰。但毋庸置疑的是,戰後荷蘭的商業、經濟、工業的增長率確實是下降了,因為很多原本被荷蘭一手壟斷了商業的國家同時也向英國打開了大門。比如瑞典,這個國家在英荷戰爭之前幾乎就是可憐的荷蘭經濟殖民地,但在戰後。早就對荷蘭商人一手遮天很是不滿的這個國家立刻與英國人取得了聯繫,然後藉助英國勢力大漲的機會將部分荷蘭商人排擠出了該國,至於空出來的市場嘛,自然是由英國商人填補了。
英國人自己生產商品,然後自己賣給別人,自然比荷蘭人從別人那裏買商品然後轉賣更賺錢了,因為生產這道工序的利潤也留在了英國,故英國的經濟在戰後獲得飛速發展也就不那麼令人感到奇怪了。工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的結合,自然比單純的商業資本家更給力了。
「嘿嘿,按照正常狀態發展下去。荷蘭的沒落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誰也改變不了。我們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延緩這個過程,讓荷蘭資本能夠在各個市場上多抵抗一段時間罷了,以免這些市場迅速淪陷在英國相對廉價的商品之下。」莫三長吁了一口氣,理清了這個思緒的他卻沒有絲毫輕鬆的感覺。
千百萬英國廉價工人就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東岸人的頭頂,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落下去。現在蒸汽機的技術已經泄露到了里斯本,從這裏擴散到荷蘭、英格蘭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東岸人可以優哉游哉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啊。
什麼?你認為英國人還沒做好進入工業社會的準備?或許是吧,因為蒸汽機最初的理論17實際末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可真正實用卻還要到近百年以後,如今東岸人雖說讓這項技術提前幾十年面世。可說不定17實際以內歐洲人仍然沒法大規模使用蒸汽動力進行工業生產。
這個理論聽起來似乎有那麼點道理,可問題是,你東岸人都已經將蒸汽機大規模實用化這麼多年了,你以為歐洲人會無動於衷麼?不,他們會比歷史上更快地適應、利用這種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