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講求出身血統的年代,沒有一個好祖宗想要成為人上人必定是要比有好血統出身群體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時候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相應的收穫。
呂哲成功崛起並站穩腳跟並不是沒人要牽強附會給「尋找」一名赫赫有名的祖宗,用以證明呂哲身上有着高貴的血統。呂氏在上古先秦不是沒有出現過顯赫人物,例如曾經的呂氏姜姓(即田氏代齊之前的齊王室)就是一個,周室分封的三千多個諸侯國中也有一個姬氏呂姓的諸侯,其餘例如呂不韋等也是有不少名人。
其實呂氏的出處就是起於姜子牙,人們基本都是知道姜子牙這個人,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姜子牙的本名叫呂尚。
呂是「氏」,姜是「姓」,子牙是「名」,按照上古先秦的姓氏講究,「氏」要比「姓」重要,通常說某一氏所指的就是氏族,而「氏」是大家族大貴族才會有,畢竟「氏」是與封地有關,「姓」則是氏開枝散葉之後的一個延伸。另外「氏」也是上古時期母系社會的一種延續,上古的人們認為女性能夠懷孕並生育生命很偉大,普遍存在一種莫名的尊重和崇拜思想。
一直是到胡人取代正統華夏族群佔有中原之後,氏才遭到弱化,此後「氏」也就通常被冠名在女性身上,古時候的女性很多都是沒有名字,只以女性的娘家姓來稱呼,例如某某人的妻子就被稱呼為某氏。要是華夏大地一直是由正統的華夏族群來統治,「氏」依然還會是比「姓」重要。
大貴族都會有「氏」和「姓」的存在,主支以「氏」為「名」的前綴,旁支以「姓」為前綴,若是旁支後面發展得比主支更大強大則會進行取代,旁支的前綴會重新冠上「氏」,像是在秦國王室因為強大,越是到後面各國使節稱呼秦王時都開始改變稱呼,史書上的國家使節往來記錄經常能看見「秦王趙政」的字眼,那並不是一種輕蔑的行為,是在承認秦王室的強大,發展得比趙國王室要好。
臣下想要給呂哲找一個顯赫的祖宗,對此呂哲只感到哭笑不得,後面發展成在追詢呂哲的「姓」,可是呂哲很清楚的姓就是「呂」,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氏」,從哪一方面追詢而起呢?
作為一名有現代思想的人,呂哲也不會隨意給自己「找來」一名祖宗,在他的反感和排斥下,漢國臣工為自己大王「尋找」祖宗的荒唐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對於很多人來說,秦一統天下又遍地烽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畢竟身在底層的黔首並不想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因為他們將會是最容易受傷的群體。但是對一部分人來說卻又是一個代表機遇的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受益人當然就是已經建國並成功站穩腳跟的呂哲,餘下則是一些沒有顯赫祖宗又在這場戰亂中受益的人群。
成為新興貴族的人不算多,失去貴族待遇的人卻是多到難以想像,統治集團的變動讓那些「吃老本」的失去了血統帶來的優異地位,不是沒人想要保住自己的特權,可是一番掙扎在面對兵鋒強勁的漢軍時只會帶來鐵與火,自王氏帶頭走上歸附之路也算是起到榜樣作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掙扎無用只能是靠攏尋找新的機會。
有人利益受到損失也就有人因此獲得利益,那是一種關於抉擇的考驗,劉邦很顯然是做對了選擇。
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估計除了他自己誰也不清楚。
呂哲在北上的時候有帶着劉邦,一路觀察下來總是會有所了解。根據呂哲的觀察,劉邦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按照現代的形容就是一種很「四海」的人,而「四海」從某一方面來解讀其實就是能說會道又個性豁達。劉邦從不會將自己裝作成有涵養或是氣質的人,對於自己身上的痞子氣也不會刻意地偽裝,但是在面對什麼人該有什麼樣的態度上很有分寸。
還是那句話,有着什麼樣的經歷必然是會形成什麼樣的思想和思維,一個人在面臨抉擇的時候總是在給自己選擇不同的人生。劉邦的經歷算得上是多姿多彩,呂哲在查閱劉邦成為沛國(齊下屬封國)的所作所為,分析下來發現劉邦是一個很喜歡享福且偏好奢華的人,至於有沒有什麼大志向則不是那麼確定了。
新的統治階層總是要扶持一幫新興集團來壓制老牌集團,這麼一個膚淺的道理呂哲沒有可能不會明白,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想好應該怎麼進行操作,那也是為什
第七百五十章:尷尬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