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上有沒有關於上古先秦時期得勝之師的軍民聯歡?秦一統天下之後對各處的典籍進行收攏,之後被放火狂人項羽一路燒殺進入關中,很多典籍已經毀滅於戰火,不過民間私藏沒有被秦國收繳的典籍當然存在,所以能夠找到得勝之師與萬民一同歡慶的記錄。
由國家形式組織的歡慶在華夏大地上並不少見,因此「與民同樂」這一個詞早就被創造出來,但是在規模上有大有小,君王也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在萬民前面露一下臉,君王真正與之同樂的是貴族百官。
民間對於征戰歸來的家鄉子弟兵也有自己的歡迎方式,是會由鄉間的三老組織有威望的人一塊飲酒,也即是所謂的「鄉老政治」。
真正將「與民同樂」和「軍民聯歡」發揚光大是要到有宋一朝,那個年代裏的軍隊分為四種……也是類別。
第一類別是西北野戰軍,也就是以種家和鄂家為首的一幫將門家族支撐起來的野戰集團,他們是有宋一朝里唯一一支有野戰素養和堅韌性的軍隊。一直到這支軍隊覆滅之前大宋邊疆雖然有疆土反覆卻也一直能夠堅守,他們覆滅之後大宋的敵人卻是能夠毫無阻礙地殺到首都城下。
第二類別是地方的駐軍,也就是常說的地方戍衛軍。
第三類別是廂軍,廂軍的兵源有點特殊,都是爆發天災人禍時官府將難民收攏成軍,其實並不能稱呼為軍隊,只能算是官府有組織下的難民團。
第四個類別是禁軍,有宋一朝禁軍數量最多的時候達到八十萬,是一支直接掌握在中樞手中的軍隊。從「禁軍」的字眼上聽去是不是很厲害很威猛的樣子?然而宋朝禁軍除了開國那一時間段是真的能打,在其後的表現中根本不像是一支有經過作戰訓練的軍隊,他們沒有任何的作戰素養幾乎是每戰必敗,造成這種原因的因素有許多,那就是禁軍一直是待在國家腹部極少參戰,另外也是那些所謂的將門只將禁軍士卒當成是免費勞工甚至是工具。
有宋一朝文對武的壓制。將門難以有所作為,禁軍在隨後的發展中成了一直只負責表演節目的軍隊。關於宋代的歷史記載是文化發展最為迅速的一代,也經常能在史料中看見官方組織的活動,而每一次活動中必然會有禁軍的身影。
軍隊只負責守衛疆土和向外開擴。若是本來應該擔任守衛和開擴使命的軍隊變成了戲子,稍微想想都能想出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因此呂哲一再駁回了讓軍隊為黔首表演任何節目的建議。
當然了,有宋一朝的文武畸形並不是事出無因,那是因為五代十國多年的戰亂。是什麼造成了五代十國的場面?是因為有唐一朝對武將的放縱和放權。導致中央勢微之後地方軍鎮的割據,隨後的軍閥混戰持續了長達五十三年(公元九零七年至公元九六零年),為了遏制軍鎮割據一再發生也才有了宋代的文盛武弱現象。而很顯然,極端的一面造成的是畸形的國策。
呂哲也一直在加強軍方的重要性乃至於是待遇上的豐厚,不過那是建立在軍官持續調任的前提下,軍官無法長期的待在一個地方進行經營也就難以培養爪牙,會出現重文輕武也是因為時代的需要……或者是國策上的需要。
無論是現在的漢國,還是即將出現的帝國,在呂哲的統治下註定會是一個擴張**強烈的國家,想要進行持續性的擴張必然是要傾向於軍方的投入。不然軍隊又哪來的條件進行征戰?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呂哲也會開始打壓軍方,不過那絕對不會是現在,哪怕是近期都不存在那種可能性,畢竟在未來的至少十年內塞外的戰事是重中之重,是否能夠達到對河套區域的統治,和現代內蒙的統治,那都關乎到國家百年的興衰以及穩定。
掌握河套和內蒙平原之後並不算完。河套方向還需要繼續向河西走廊進行擴張,做到針對西域的佔領,以達到「華夏強朝(代)」的目標。針對雁門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之外的草原佔領,最簡單的訴求是徹底地根絕掉胡人對華夏本土的威脅。但是呂哲並不止有那樣簡單的訴求,別人不知道那片廣袤的草原上有什麼,作為一個現代人怎麼可能會不知道。
事實上有沒有佔據河套確實是區分華夏曆朝歷代是否強大的辨別方式,有沒有佔領西域更是區別這個朝代是不是真的強大的條件之一。在華夏歷史上。同時
第七百六十四章: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