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書架,變成武庫吧。筆下樂 www.bixiale.com損益萬樞,竭世運機;胸藏萬卷,充盈如庫。(來自三國殺杜預台詞)人生差不多三萬天,又花一天讀一本書,其實人生很短呵!天天讀書,每天讀一本,也不過只能藏三個庫吧!不過似乎值得讀的書,不超千本。得得,不扯那些沒用的,且看實戰。
其實我認為自己是不需要學怎麼讀完一本書的,但一來這是圖書館的top1,二來有幸在三樓的角落碰到了,學習一下也無妨。如何閱讀一本書,和如何追上女神應該是相同的,讀書讀得多了,自然也就不用拘泥於技巧和公式了,……多了……,也就脫單了是吧。
當提到閱讀的快慢的時候,我立刻聯想起我自己在面對不同的書籍是是怎樣閱讀的。文學類速度適中,新聞類可能會快些,工科理科自然很慢,要反覆推敲,記錄驗算。但是想要把一本書吃透很難,有時候也不必吃透,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我的策略,我覺得把書吃透怪怪的,就像把花摘下來捏死一樣,為什麼只是簡簡單單欣賞它的美呢?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會成為理解的阻礙,這是沒錯的。相比之下,少勝多。
當我們對一些信息過於依賴,是不是會停止對世界的探索,而是別人給我們什麼,我們就會接受什麼?可我們探索,是否是從巨人的肩膀上跳了下來,得不償失。
我覺得有時候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種自詡吧!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很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很少有機會能創造一些知識,所以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說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趴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以什麼方式接收信息,怎麼產生信息似乎就變得無所謂了,陰因為我們本身就無所謂。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無所謂,小丑是我自己。
閱讀,是把模糊的東西變成清楚的東西,而留下的,不是變得清楚的東西,而是它是怎麼變清楚的軌跡。因為一個事物本身是清楚的,你可以從通徹的人那裏直接接收,但你只是知道了概念,不知其所以然。從混沌變清晰,才叫閱讀。否則可以叫背誦,或者走馬觀花。當然,接受信息肯定是閱讀的一部分,但只接受不思考,就與書架無異了。
有點像密碼與密碼本,書是密碼本身,想要解碼,那就要把文字量再擴充十幾倍,幾十倍,否則文字在那裏放着,毫無意義。只有被編譯的文字,才能被執行。執行是目的,知識只是手段,很難成為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別人只能引導你,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活力。天行的常理,也在於此。
我突然回溯其我的童年,哦,不可一世。怎麼說也不好說,手心的薔薇,刺傷而不自覺?當我回憶時,我便不是我自己,我是帶着新的東西,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訪問我的過去,這樣似乎,可以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來。當我發現我被給的太多太多,我就不會抱怨過去,一種新的東西誕生,叫用現在來治癒童年,再用被治癒過的童年,治癒現在。
對於這個跳讀嘛,我覺得是沒必要了。在圖書館選書看的時候就已經從浩如煙海的典籍里選幾頁紙了,我們在挑選的時候就已經省略了無數內容,剩下的,自然要細看,不必多說,剩下的同類,就當自己看過吧!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再看,確實無益。
碰到不懂的地方先跳過,有的書全盤不懂,那就選幾章沖一衝,吃柿子不能總撿軟的來。
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秉燭夜讀的人仍然保持清醒?我的腦袋裏有一點點模糊的答案,說不清,那本書是怎麼說的呢?一個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句話真的是直接打了我一個嘴巴呵!但可能我不通常,我保留混沌,因為我可以立馬組織句子來解答我為什麼保持精神,只是不願在這裏寫,跑題了。(希望不是強行解釋)我確實在寫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書本,這點我贊同。我看書一般不做標記,想再看的寫出來,一般不看第二遍,而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