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英國的命,得了英國的病。讀爸爸 m.dubaba.cc
連英國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都開始執行戰略收縮,日本卻在瘋狂擴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本畢竟沒有英國的勢力,傾國之力打造一支聯合艦隊已經非常艱難,同時還保存着相當規模的陸軍部隊,用窮兵黷武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二戰爆發前, 日本17個常備甲種師團,總兵力近五十萬人,比南部非洲的常備陸軍規模都大。
只是人數多而已,受限於日本有限的工業實力,裝備水平自然就上不去。
現在日本的情況愈發困難。
中斷了和美國的貿易之後,日本獲得資源全靠對外掠奪。
以戰養戰是對的,實際中卻做不到, 畢竟整個東亞的資源都有限,至少跟盟軍控制的地區完全不能比,就算日軍把佔領區的鐵鍋和菜刀全部搶走,也造不了幾艘戰列艦。
現在日本政府左右為難。
繼續發展海軍的話,聯合艦隊也無法奪回戰場主動權,純屬浪費資源。
把更多資源傾斜給陸軍的話,技術積累又不足,俄羅斯人從38年開始研究t34,去年才開始裝備部隊,日本就算現在開始着手研究能和「豹」式對抗的坦克,先不說能不能研發成功,有沒有實力大量生產,就算一切條件都具備,要列裝部隊也得等兩年以後。
兩年以後, 日本本土的所有大中小型城市, 都不知道已經被盟軍的轟炸機掃幾遍了,就算有技術有資源,沒有工廠和熟練工人也是惘然。
坦克不是飛機, 厚重的鑄造件對於工廠的要求很高,小作坊diy模式行不通。
東亞戰場持續向北推進的時候, 北非盟軍也開始向德意聯軍發動進攻。
阿拉曼戰役結束後,隆美爾率領的北非軍團僅剩7.8萬人,其中德軍部隊大約3萬人,坦克只剩下130輛。
蒙哥馬利乘勝追擊,率部接連收復圖卜魯格和班加西。
隆美爾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的黎波里附近才穩住防線。
然後隆美爾和阿尼姆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阿拉曼戰役失敗後,小鬍子對隆美爾已經失去耐心,任命阿尼姆為第5裝甲集團軍總司令,取代隆美爾的地位。
隆美爾在抵達突尼斯之後,阿尼姆按照小鬍子的命令,要求隆美爾回國養病。
隆美爾根本就沒病,所謂「養病」只是保存顏面的說法,阿拉曼失敗嚴格說起來不是隆美爾的錯,而是小鬍子給隆美爾的支持不夠。
伏爾加格勒戰役失敗後,小鬍子終於意識到短時間內不可能征服俄羅斯,北非戰場的重要性再次凸顯,如果軸心國在北非失利,那麼盟軍就可以從容在地中海沿岸任意一點發起登陸。
這是軸心國無法承受的。
在任命阿尼姆取代隆美爾的同時,小鬍子加大了對北非的支持力度。
利用美第二軍遭重創, 盟軍調整供給部署的短暫機會,小鬍子向北非瘋狂增兵,阿尼姆手下的第五裝甲集團軍此時已經膨脹到近30萬人,其中僅德軍部隊就超過十萬人。
這讓隆美爾異常羨慕。
如果阿拉曼戰役開始前,隆美爾手中有40萬軍隊,那蒙哥馬利根本不可能戰勝隆美爾。
甚至隆美爾有機會再次攻入埃及,搞不好甚至能切斷蘇伊士運河,完成德意軍團在北非作戰的戰略目標。
現在阿尼姆代替隆美爾,獲得了小鬍子的大力支持,這才是親兒子,隆美爾跟阿尼姆相比連三孫子都算不上。
隆美爾不甘心帶着失敗的屈辱離開北非,主動向阿尼姆建議,調集兵力向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發動反攻。
在贏得阿拉曼戰役之後,第八集團軍狂飆猛進,半個月內前進了1500公里,戰線拉的太長,前後脫節,雖然可以從海路得到補給,部隊並沒有建立堅固的防禦陣地,德軍如果此時反擊,確實有很大機會擊退英軍。
等打退英國人,再回頭對付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難度就會小很多,縱使法屬北非境內的盟軍實力強大,也並非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