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魯士和奧地利激戰正酣的時候,東非殖民地濱海區已經驅離了所有土著,除了賣給桑給巴爾的奴隸商人外,留下一部分用於乾重體力活,剩下的重新發給他們自己的武器後被放生。
這些被放逐的土著當然不是東非殖民地發善心,他們已經被濱海區的軍事力量嚇破了膽,自然不敢再回到這裏,只能向西或者向北走。勢必會遇到其他土著部落,手中有武器而且沒有土地和食物,自然會其他的部落產生衝突,到時候他們打生打死,東非殖民地黃雀在後,接受新的土地。
而且失去部落的土著能不能挺過去也是一個未知數,總之就一件事,減少土着數量。
新的土地全部種上莊稼是不可能的,但是新據點周圍可以先開發起來。
這些大多是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給生產生活提供穩定的供水,雖然濱海區的雨水也比較豐富,但是現在的東非殖民地人口少,土地種的也不多,只要找條河流,用不着看天吃飯。
濱海區作為當前最靠東部的分區,因為臨近印度洋,氣候比較濕熱,所以非常適合水稻種植。
這些新開發的土地,在主糧選擇上自然也就傾向於水稻,小麥溫度過高,會減產,所以適合西部高原地區種植。
而且東非殖民地西部的降水相對較少,適合小麥,穀子之類抗旱能力強的作物生長。
劍麻是殖民地目前最大的拳頭產品,東非適合種植許多熱帶經濟作物,比如棉花,香蕉,橡膠和咖啡
但是劍麻是這裏長的最好的,而且比較有市場,其他經濟作物的競爭比較激烈。
除此外丁香也是殖民地的重要作物,桑給巴爾蘇丹國就以盛產丁香而出名,所以臨近桑給巴爾蘇丹國的濱海區也沒有放過丁香種植。
丁香的產量比較低,所以銷路不成問題,每次可以藉助荷蘭人的船隊將這些丁香直接運回歐洲銷售。
如今東非殖民地已經開始出現用馬和牛耕地的現象,隨着新馬匹的增加,配套的耕地設施也被安排上。
現在殖民地的通訊也開始使用馬匹,以前一兩個月各個據點才能傳回的消息,現在一兩個星期內就可以傳回來。
東非殖民地也藉助馬匹,開始向更遠的地方探索,包括肯尼亞和津巴布韋等地區的情報。
歐洲盛行馬耕,這使得歐洲不像古代東亞一樣稀缺戰馬,馬耕使得馬匹成為了必要的生產工具,民眾都有主動養馬的積極性。
同時也造成歐洲的牛沒有那麼重要,就變成餐桌上普遍的食物,所以歐洲人喜歡吃牛肉喝牛奶。
這也和歐洲人不會處理食材有關,比如歐洲人不會閹割公豬,導致豬肉騷味重,只能用香料的濃重氣味來掩蓋。
當然,現在的歐洲也不大吃豬肉,只有德意志地區吃的多一點,未來德國統一,數量會進一步上升。
而牛肉只需要簡單的處理,口感就不錯,自然受歐洲人的青睞,一塊黃油加點鹽,就可以得到一份簡單美味的牛排。
在東非殖民地,恩斯特自然選擇馬耕,牛主要還是用來養肉的,後世的馬賽人就是東非地區的遊牧民族,通過放牛維持生計。
強制使用馬耕,必然會加大馬匹數量需求,而馬匹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提升東非殖民地的交通能力。
畢竟現在的東非殖民地基礎設施基本沒有,還停留在徒步階段,只有少數德意志人配有軍馬,用來通行。
加之東非平坦開闊的地形,非常適合馬匹奔馳,總之需要的馬匹數量是越多越好。
曼達,濱海區的最北部,如今已經看的見炊煙裊裊,移民開始生火做飯。
附近的田地也差不多完成了耕種,借用水車,將河水抽入到稻田裏去,整個土地田地交錯。
這些水田規模都比較大,用馬耕來翻地,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用土著來當做動力完成的。
其中的一部分已經種上了秧苗,還有一些需要時間,東邊是一片丘陵,被用來種植劍麻。
一排排劍麻自上而下,佈滿了丘陵,遠看像東亞的茶園一樣,都是圍繞着低山丘陵一圈一圈的頗為壯觀。
最近濱海區的氣候條件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