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特瓦拉市。
「根據省政府指示,大力提振棉花經濟,在未來我們姆特瓦拉要將棉花產量擴充到三倍以上,以響應棉花經濟政策大發展,擴大棉花出口規模,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適應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大趨勢,為本市發展提供後動力。」
東非的棉花種植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因為國家重點投入不在紡織業領域,在過去只形成了以內羅畢為中心的北方棉區,以布拉瓦約為中心的南方棉區,以及馬拉維湖棉花產區,這三大棉花產區佔據了東非棉花產量的半壁江山,除此外還有傑濟拉,索馬里等優質長絨棉產區,和各種依託城市存在的小棉花產區。
而之所以,現在東非政府態度發生轉變,大力鼓勵棉花種植的直接原因,也是因為德國訂單的增加。
德國首相卡普里維的東非之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使東非成為德國工業發展的原材料供應地之一,而在東非能提供的各種原材料供應中,東非的棉花尤其被看中。
德國非常缺棉花,截止到現在,德國已經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紡織業國家,在世界上也能排到第三位,僅次於英,美兩國。
在德國直接從事紡織產業的工人達到三十多萬,接近四十萬人,每十名產業工人中,就有一名從事紡織行業。
在1892年,德國棉紡織業就創下了接近七億馬克的商品,比德國第二大產業煤炭產業,高出百分之三十,比鋼鐵產業高出百分之四十。
但是,德國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而德國的原棉卻幾乎全靠進口,在1892年一年,德國就進口了超過七億磅的棉花,德國沒有哪一個工業在關鍵原材料上像棉紡織工業這樣如此依賴進口。
19世紀末,棉花價格持續走高,美國和印度兩個全球最大產棉產區越來越多地自己消費棉花是棉花價格增長的根本原因,棉花價格已經翻了一倍。
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前,美國本土工廠只使用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國產棉花,但是到了19世紀七十年代,這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到了1892年後又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多,印度也受益於英國的投資,加上人口增長,棉紡織工業規模不斷擴張。
所以德國迫切需要在全世界尋找一處穩定的棉花供應基地,來滿足本國棉紡織工業的需求。
在同東非合作之前,德國曾嘗試過在其殖民地多哥蘭(西非多哥共和國)進行棉花種植,但慘遭失敗。
畢竟19世紀的非洲,除了東非和埃及,等北非國家以外,基本沒有棉花種植經驗。
德國在多哥甚至找不到具有棉花種植經驗的豐富勞動力,而德國本土棉花種植規模小,在棉花種植領域和和英,美相比經驗不足。
而且德國控制多哥蘭才幾年時間,對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認知相當缺乏,所以失敗是必不可免的。
當然,德國選擇多哥蘭這個地方進行實驗,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多哥蘭前世就是非洲棉花種植大國,尤其是其獨立後,棉花種植業擴大了七十多倍,其隔壁的貝寧(如今的達荷美王國以及葡萄牙威達殖民地)更是在21世紀成為過非洲第一大棉花種植國。
不過想在幾年之內就讓多哥蘭殖民地成為德國棉花供應基地是不現實的,而且多哥蘭殖民地還有一個硬傷,那就是領土狹長,面積小。
比除此外,多哥蘭的基礎設施幾乎為零,選定該地為德國棉花供應基地,勢必要大力投資,而多哥蘭周邊是其他國家殖民地密集區域,投資風險還高。
而德國的其他殖民地,像太平洋島嶼,以及最大的喀麥隆,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區域,並不適合棉花種植。
所以放眼全球,沒有比東非更適合作為德國棉花供應基地的地方,本身東非就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國的主要棉花供應地之一,尤其是優質長絨棉領域,更是壟斷兩國市場,不從東非拿貨,基本上只能高價從英國商人手裏收買,而東非被英國制裁的原因,也需要一個出貨點,所以大家是各取所需。
「農科院和德國的專家,已經對我們姆特瓦拉的氣候和土壤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所以判定姆特瓦拉及周邊區域適合棉花生長,加上我們姆特瓦拉沿海的優勢,在中央政府授意
第一百八十九章 棉花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