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蘭說的天花亂墜,但是考察團的成員沒有絲毫反應,反而是拿着本本一條條記錄。
「夏利爾安先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接下來我帶你們去現場實地考察一番,你們自然就能更直觀的看出貝拉市的條件如何。」
隨後,在伯利蘭的安排下,直接帶着眾人前往市區位置,此時貝拉市已經建設了不少廠房,不過大多數都是閒置的。
「你們看,這裏就在距離車站不到一公里的位置,往左邊就是蓬奎河,可以充分利用蓬奎河的河水。」
化工企業一般建在河流或者海邊,因為該行業也是耗水企業,而且附帶着嚴重的污染。
所以後世化工企業選址優先考慮河流下游區域,或者排放標準更加寬鬆的海邊,當然,在19世紀沒有嚴格的「污染」概念,像巴斯夫公司總廠就建在內陸萊茵河岸邊。
「鐵路可以直接將馬塔貝萊省和中部地區的煤炭,鉛,鋅等資源運輸到貝拉市,而且東非最不缺的就是橡膠,是世界第一大橡膠產地,我們在鐵路西部區域也規劃了新的橡膠產區,彼時莫桑比克也將成為東非重要的橡膠產地。」
莫桑比克尤其是中部和北部屬於降水十分充沛的區域,加上氣候原因,非常適合橡膠生長,反而等過了馬塔貝萊高原因為降水受高原地形影響,開始減少所以不太適合橡膠生長。
當然,東非規劃在莫桑比克新橡膠產區的重要原因在於這裏距離海港更近,且有大片土地適合橡膠種植,更加便於出口。
橡膠在化工領域的應用是非常寬泛的,甚至橡膠延伸的橡膠製品,包括輪胎,膠墊等等添加大量化學成分所以屬於化工產業,美國人固特異是第一個研發掌握硫化橡膠技術,從而使得橡膠可用性大大提升。
在19世紀初,英國和美國興起早期的橡膠工業。但橡膠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對溫度過于敏感。溫度稍高它就會變軟變粘,而且有異味,溫度一低它就會變脆變硬。這一缺點使得橡膠產品毫無市場,早期的橡膠工業無一例外地陷入了危機。
1839年1月固特異的試驗有了重大突破,他偶然把橡膠、氧化鉛和硫黃放在一起加熱並得到了類似皮革狀的物質。這種物質不像通常知道的彈性橡膠會在較高的溫度下分解。
不過這項改變世界的技術沒有改變固特異的命運,1860年,固特異在貧困中去世。
而因為硫化橡膠技術門檻低,所以大多數企業都直接使用其技術,包括東非也是如此,這個時候固特異早就已經去世了三十多年,東非包括全世界的橡膠產業大發展感謝這位美國人。
尤其是東非,站在在汽車產業發展的風口上,加上東非早期在橡膠種植業上的押注,使得東非在橡膠產業獲利頗豐。
這一點對巴斯夫同樣很重要,作為德國化工領域的巨頭,這些年巴斯夫在橡膠產業上也有所突破,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東非廉價橡膠大量進入德國市場。
德國土地雖然肥沃,但是容克貴族們主要業務依舊是以穀物種植為主,畢竟地方小,可選擇的種植作物優先以糧食作物為主。
在糧食作物種植在這一點上東非是遠不如德國的,尤其是機械化以及化肥工業的發展,德國依靠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能養活和全國近五千萬規模的人口,靠的就是農業技術上的進步。
當然,這和東非的農業發展策略有關,近年來東非農業已經越來越向着經濟作物產業轉移。
在商品穀物農業領域,競爭對手實在太多,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沙俄都是該領域的強國。
但是在熱帶經濟作物領域東非的競爭對手只有巴西,南美熱帶諸小國,印度,這四個主要競爭對手,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法國勉強算半個。
而且這些熱帶地區國家或者勢力,在農業技術領域遠不如東非,就像東非在商品穀物農業落後於歐美國家一樣。
同時東非國土面積遠超上述的熱帶國家,即便是巴西也比東非少近三分一的面積,而且巴西人口也是硬傷,全國人口不到兩千萬,大約在一千五百萬左右。
而19世紀的巴西也不是前世巴西對內陸大肆開發的時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