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休戰的閒暇時間,東非殖民地對境內的道路進行了加固。
一窮二白,那不是說着玩的,其他國家想要進行工業化,至少有農業時代家底的積累,要麼背後有大國支持。
道路,橋樑,農業灌溉系統,甚至運河這些東西其他國家和發展起來的殖民地至少有百年的積累。
而東非在殖民者到來東非之前,真的是啥也沒有,連泥巴路都是東非殖民地自己開發出來的。
東非的道路交通情況可想而知,一場雨後,就變的泥濘不堪,好在東非草原地形平坦開闊,道路修築並不困難。
奮戰在東非修路大軍一線的,就是那些土著俘虜,東非殖民地政府則負責監工。
十幾萬人,同時奮鬥在修路的一線,雖然工具簡陋,但憑藉人數優勢,東非的道路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暴漲。
東非殖民地的伙食對於土著來說,也不算差,高鹽高油,保證其每天力氣十足。
食物份量自然不多,但比其靠狩獵為生穩定,加上東非殖民地那些野生動物時不時給這些土著加餐。
每天高強度工作的土著,不僅沒有累趴下,反而顯得比以前更精壯。
這個時代,不管是不是殖民地,用人幹活,那都是往死里用,尤其是歐洲以外的地區。
像蘇伊士運河開發,美國兩洋鐵路修建都是建立在森森白骨之上的,這些工程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為了節約成本,大多數勞工的伙食極差,口感差,食物變質,而且還經常被剋扣。
至於東非為什麼把土著往胖了養,迥然不同於其他地方,那不是東非殖民地政府良心發現。
而是為了後續這些從東非退役的土著勞工能賣個好價錢,這些奴隸用個一段時間就要送給桑給巴爾的奴隸商人。
正好,東非先收割一遍這些土著的勞動力價值,像東非那些地勢險峻,或者工程難度高,危險系數大的地方,就使用大量土著來完成。
每個東非的工地因為意外,死掉幾個,東非殖民地政府是一點也不心疼。
而東非殖民地政府要保證土著吃的不算太差,加上一到夜晚,整個東非都黑漆隆冬的,也不可能讓這些土著沒日沒夜的工作。
吃的不算差,加上睡眠時間充足,土著過的甚至比在草原上狩獵時還要舒服,唯一的缺點就是失去了自由,而且低人一等。
眾所周知,力氣都是練出來的,以前這些土著,力氣倒是不小,但乾重活的忍耐性就太差,常年狩獵,讓其爆發力比較好,善於奔跑,但幹活還吃腰力,臂力,而且要有耐心。
現在,經過東非殖民地的培養,每天奮鬥在工地上,大大加加強了土著的服從性和體力的持久性。
以至於東非殖民地將這些退役後的土著賣給桑給巴爾蘇丹國的奴隸商人後,得到了一致好評。
原因在於,奧斯曼帝國的客戶,在使用了這批被調教後的土著後,驚喜的發現,比以往的奴隸更好用,聽話,而且身體也比較健康,折損率更低。
當然,要保證東非道路的質量,至少保證其不至於太爛,光靠土著勞動力是不行的。
就像前面所說,土著的耐性比較差,幹不了精細的活,所以在一些需要點技術的路段還是要依靠移民。
尤其是橋樑等需要加固,而且必須耐用的,有技術含量的路段,普通移民還不行,必須找那種有相關經驗的移民。
通過土著加移民的搭配,東非殖民地實現了殖民地境內各個市鎮被道路連接起來。
這種泥巴路,其作用之一是防止移民迷路,茫茫大草原,荒無人煙,很容易迷失方向,而移民又需要不斷的向內陸輸送,所以需要把殖民地的據點用道路連接起來,萬一在野外走失,沿着道路一直往前,總能找到定居點獲救。
如果用當前東非的道路來搞運輸那就有利有弊。
天氣晴朗還好,道路確實比草地要舒服,可一遇到雨天,那自然是帶着草皮的道路兩邊好走些,雖然話是如此,雨天趕路的情況也不多,所以這路還是要修。
而且現在這些道路條件是差,以後還可以升級麼,遠的不說,姆貝亞到達累斯薩拉姆的道
第一百三十四章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