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落難情緣 > 873章品《維摩詰經》(31)

873章品《維摩詰經》(31)

    真得了解脫,就可以證得法身了。

    法身本自清淨,如何能證得清淨呢必須有解脫的般若。

    所以解脫、法身、般若是一體的。

    把握了這個重點,再來研究不二法門。

    這有個重點,在《金剛經》裏,佛也提過這個問題,佛說:「所謂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一切眾生本來自我解脫的,本來在道中。

    因為我們不能得解脫,《金剛經》最後提出結論: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怎麼去觀呢?

    本來是個大法,可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把它變成了小法了。

    把大止觀變成了小止觀,所以怎麼觀也觀不起來。

    這個觀是心觀,心解脫了是正觀。

    如何心得解脫?

    要般若正觀,也就是正念。

    如何是非眾生?

    他告訴我們非眾生並不是佛,反過來講,眾生即非眾生,也無所謂佛不佛。

    有個佛的觀念存在,就不是佛,又變成眾生了。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行大乘菩薩道,怎麼樣看眾生?

    我們學佛的人要先檢討一下,普通一提到眾生這名詞,我們就想到豬牛狗馬,或者別人。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也是眾生,對不對?

    這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我們就是眾生,這是第一。


    第二,行願時犯的錯誤是,大家都知道要度眾生,對於自己親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兒女、朋友,卻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眾生,只有結怨。這是要好好反省的。

    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都是用眾生,到玄奘法師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連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補特伽羅」──數取趣。

    我們看到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眾生,就要參考玄奘法師的翻譯。

    在梵文中,眾生是指現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為眾生是因有情慾而來的。

    到後來,有時就把兩種翻譯連起來用,成了有情眾生,就把這名詞的意義表達了三分之二。

    不過還有一個意義沒有包括:數取趣。

    所以在《成唯識論》還是用音譯的補特伽羅。

    觀眾生就是觀自己,自己觀成了,再觀一切有情眾生。

    觀是真實功夫,硬要止觀做到了。

    例如小乘與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觀和不淨觀,我幾年來大聲疾呼,我們在末法時代不要忘了佛的本法。

    白骨觀和不淨觀真的修好了,顯教各種的止觀、各種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種法門,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很多密宗畫的佛像,腳下就踩着個死人骷髏,蓮花生大士手裏拿的就是骷髏杖,再不然普賢菩薩手上托的是天靈蓋,就是要你先把基礎的白骨觀和不淨觀修好了,才能進一步修煉轉化的法門。

    為什麼講到這裏呢?修白骨觀的人由一根腳趾頭開始,把自己觀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後觀一切眾生都是白骨。

    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觀的觀,還沒有到達真正大止大觀的境界。

    到達白骨化光,連光也空,與虛空合一,才是白骨觀的成就,這還是止觀的初步。

    由此證得各種果位,是小乘的基點,化空以後,由此起行願,一步一步走入大乘般若境界。

    《維摩詰經》上講的「觀於眾生」,就是由這個止觀擴充到大的實相法門,不是理論。

    現在看維摩居士的答案。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

    這些是佛經常對現象界用的比喻,佛學上有所謂「十比喻」,就是這裏用的。《維摩詰經》文字流暢,我們常就這麼看過去了。

    文學境界正是落在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詩詞歌賦,就不應該被它



  
洪門十一少推薦:  
隨機推薦:  寒門崛起  無敵升級王  不滅武尊  百鍊飛升錄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