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柬之聽到釋如剛才講到禪宗祖師說什麼「佛是了事的凡夫,不要執着於佛經上所有的話......」突然想起江湖盛傳六祖惠能一些諸如「不識字」、「無文化」、「目不識丁」、「文盲」乃至「文盲哲學家」等風言風語,於是乎,他見釋如剛說完「隨順法相」,未待他繼續開口講下去,便將這一話題拋了出去,看看這個大和尚怎說。
「請問施主,何謂『文盲』?『目不識丁』又怎麼解釋?」釋如不愧是個老江湖,西來的和尚,一下子就把這一難題拋回給張柬之。
張柬之自幼飽讀詩書,金榜題名的朝中宰相,猶如這些小兒科豈能難倒他。
只見張柬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引經據典回答釋如的問題:
「文盲」,是指不識字或者不會寫字的成年人。目不識丁,基本釋義:「丁」,最簡單的一個漢字。意為連一個字也不認得,藉以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出處:《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之《唐書》。
張柬之解釋完「文盲」和「目不識丁」後又說,「目不識丁」,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其在句子中構成主謂結構。下面,老朽講講「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的出處: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丁財主心裏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靠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根釘子,讓少爺拿着,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裏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着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丁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句成語便傳開了。
「六祖惠能總不會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都不會寫吧?」一定禪師聽了張柬之所講的目不識丁這個故事後,禁不住問張柬之。「至於六祖惠能學問,那就不用老衲再費唇舌了。」
張柬之想着一定道:「有人說,六祖惠能是個文盲。各位,在未判斷這種說法是否有損六祖惠能形象之前,請看以下發生在六祖故鄉的一件事,看看六祖鄉人對這一說法是怎樣的。」
前幾天,老朽在六祖故居夏盧村,經過講古台時,台上一名說書人念念有詞,說「六祖惠能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該說書人話音一出,台下的聽眾反應甚為強烈。其中,坐在前排有一位聽眾頗為激動,只見他「霍」地站起身,指着台上那名說書人,「你好說吾說,說六祖惠能系文盲!」欲衝上台去和那名說書人理論,被身旁幾位聽眾勸住,義憤之情,難以言表。「從上述幾個事例說明,有關『六祖惠能目不識丁』、『文盲』等,老朽認為失之偏頗,甚為不妥。」
張柬之說到這裏,故意停了一下,望着禪如一臉的驚異表情,然後又說:「退一萬步來講,即使「六祖惠能目不識丁」,你們,特別是你們嶺南人,也不能不分場合把這些敏感的字眼當「故仔」來講呀?!試想一下,難道這樣說,不會有損六祖惠能的印象嗎?況且「惠能不識字」這句話,是源自惠能在東禪寺南廊求江州大才子張別駕替他寫偈語時說的一句自謙話。」
「對!這位施主說得對。一定禪師雙手擊掌,在旁附和着說。
張柬之追述道:當時,寺中僧人隱隱發覺五祖弘忍將禪宗衣缽傳給了惠能後,別有用心地煽動眾僧說:「咱們這個師父啊,一點兒也不為咱們着想!弄了惠能這樣一個不識字的南蠻子給咱們當祖師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