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感嘆了一句,這位常院士緊接着思忖了起來。
過了一小會後,他開口道:「要想縮短登月或者登火的時間,辦法也並不是沒有。」
「怎麼說?」
常華祥想了想,開口道:「要想縮短時間,最有效的辦法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通過推進器消耗燃料(工質)來提升航天器的速度,你也很清楚,航天器的速度越快,前往月球和火星的時間自然也就越短。」
「不過這對於航天器或者說航天發動機的性能,以及燃料等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
聽到第一個解決辦法,徐川簡單的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這位常華祥院士的想法。
眾所皆知,在距離固定的情況下,不考慮其他因素,前進的速度越快,需求的時間也就越短。
而傳統的載人航天前往月球、火星等地外行星的時候,在很大部分的路段上幾乎都是保持均速前進的。
對於傳統的化石燃料火箭來說,這一點幾乎很難有什麼突破。
因為推重比限制了一切,登陸器和航天器不可能攜帶大量的燃料去做這件事。
傳統的航天器無論是從設計方面,還是從功能性方面,亦或者是從自身的載荷與發射重量等方面來考慮,都不可能留出大量的空間和重量來承載燃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每一次變軌、加速、減速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燃料來完成。
這也限制了人類探索其他行星的能力。
畢竟如果要回收探測器或者是將宇航員送過去再收回來的話,航天器的續航就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對於使用小型化可控核聚變技術為能源的航天飛機來說,能源問題就完全不用擔心了。
氘氚聚變釋放的能源是化石燃料燃燒的千倍萬倍,一噸氘氚原料,就足夠完成一次載人登月了。
相對比化石燃料來說,解放的空間雖然會有一部分用於航天工質的存儲上,但毫無疑問,剩下的空間足夠航天員在航天器上生存更久的時間或者承載更多的物資。
.......
「那第二種縮短時間的辦法呢?」
第一種方式很簡單,以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效率,實現航天器的提速並不是什麼難事。
這會,徐川倒是更好奇另一種縮短航天時間的方式。
常華祥笑了笑,開口道:「第二種方式對於航天技術的要求較高,且有一點的風險。」
「怎麼說?」
「省略掉航天器在載人登月或者登火過程中的繞軌調整,在外太空軌道直接登月!」
聽到這話,徐川有些詫異的看了一眼面前的常華祥院士,微皺着眉頭開口道:「省略掉軌道調整,這風險會不會有些太大了?」
雖然並非航天領域的學者,但他對於航天也並非一竅不通。
至少最近這些時間,他惡補了很多的航天知識。
前面有聊過,航天器在奔赴月球的時候,並不是直來直往的,而是需要繞地球和月球不斷的做變軌運動來進行調節軌道。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在於航天技術和理論上的不足與差異。
技術就不用多說了,為了提高火箭效率,目前幾乎所有的化學火箭都採取了多節火箭的設計。
同時,飛行器的不規則形狀決定了它留在火箭上時,太陽能電板、天線等突出部位要摺疊,外面要套整流罩。
因此,當最後一節火箭被拋棄後,登月器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分離、展開、上電、測試等等工序。
尤其是測試環節,你總不能等到飛行器到了月球附近了,才發現飛行器有故障亟待修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