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燧發槍的生產事宜,崇禎就徑直回到了國子監。
燧發槍已經成功的造出來,現在就輪到研製蒸汽機了。
好不容易有空閒點科技樹,崇禎就打算一次性多點幾樣。
不過崇禎也很清楚,蒸汽機跟燧發槍就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燧發槍的主要零件就幾個,可是蒸汽機的零件就有成百上千個。
而且燧發槍可以摸着火繩槍的技術過河,蒸汽機卻是一個新生事物,全大明都沒有一個工匠知道蒸汽機究竟該怎麼造?
崇禎也只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
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就是借水蒸汽的膨脹,來推動飛輪旋轉做功。
蒸汽機的主要部件就三個,第一個是飛輪及傳動機構,第二個是汽缸以及往復閥門,而第三個就是鍋爐。
製造飛輪肯定是最容易的。
無非就是翻砂再澆鑄成形。
動平衡這些就不管了,能轉就行。
連接飛輪的傳動機構也沒什麼技術難度。
找幾個技術過硬的老鐵匠,連軸承都能給你打造出來,無非就是多花點時間,軸承都能造出來,鉸鏈這種就更沒問題。
造鍋爐應該也沒什麼問題。
鍋爐說白了就是一個容器,底下能燒火,爐腔內的水被燒開後,就會通過管道以及控制閥門進入到汽缸,再推動活塞。
有攻絲技術,製作閥門也沒有技術難度。
鍋爐無論是用鐵板來卷制,還是直接濤鑄成形,都沒什麼問題。
最難製造的無疑就是汽缸以及汽缸裏邊的活塞,不過嚴格說來,好像也不是做不了,無非就是讓老鐵匠一點點的打磨。
多花點時間,總能打磨出合格的汽缸以及活塞。
只要第一台蒸汽機造出來,並且轉起來,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因為有了蒸汽機後,打造工業母機就不再是什麼問題。
崇禎先分別畫好飛輪機構、汽缸、活塞及爐鍋。
然後嘗試着用鉸鏈、連杆將飛輪與汽缸以及控制閥門連接起來。
當蒸汽進入汽缸左室推動活塞往右時,連杆就會推動飛輪,當連杆與作用於飛輪的力臂成為一條直線時,連杆也就喪失了推動力,但是飛輪會在慣性作用下繼續轉動,然後通過連杆將活塞往回推,這個時候蒸汽就得進入汽缸右室。
想到這,崇禎當即在汽缸左右室上各開一個孔,頂上再加滑塊。
想了想,又在滑塊中間底下開了個空腔,又在中間開了排氣孔。
這樣才能把做完功之後逐漸冷卻的蒸汽排出去,新的蒸汽才能進入汽缸之中。
然後這個滑塊也通過連杆與飛輪相連接,但方向得與活塞錯開,活塞在最左時,滑塊得在最右,活塞在最右時,滑塊就得在最左邊。
崇禎又在腦子裏簡單摸擬了下活塞的往復運動,覺得應該能行。
這倒有些出乎崇禎的預料,他原以為可能得花上十天半個月才能畫出原理草圖,卻沒想到只用了半天時間就畫了出來。
不過這也跟蒸汽機的原理太過簡單有關。
但其實,機械原理往往都是非常簡單的,難點在於捅破窗戶紙。
在沒捅破這層窗戶紙之前,世人就算是想破天也無法想出一種從不存在的事物,可是一旦被人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之後,就會發現不過如此。
確定原理沒有問題,崇禎又開始畫正式的圖紙,因為沒有鉛筆,只能用鵝毛筆,因而一旦畫錯了就沒辦法修改,只能作廢重新再畫。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崇禎足不出戶一直在畫圖。
飛輪、汽缸、活塞、軸承、連杆、鍋爐、鐵管以及滑塊,等等,崇禎每一樣都畫出假立體圖並標註尺寸,有時候還得再加上剖面圖。
崇禎也想過直接畫三視圖,但是沒人能看得懂。
教大明朝的這些不識字的鐵匠看三視圖?那還是算了吧。
花了差不多十天時間,崇禎終於畫好蒸汽機的全套草圖。
圖紙畫好了,接下來就該找個合適的人選去打造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