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下參謀部長這個大都督府體系核心位置人選後,其他各部司局軍事主官的位置也就很快定下。
徐鵬舉等人還是很懂事的,將作訓部長的位置給人還在泉州的俞大猷留了下來,只等陸遠手令一封去泉州,俞大猷就能來走馬上任了。
人事矛盾解決掉之後,大家總算是可以心平氣和坐在一起來討論接下來的軍隊結構改革和軍銜制匹配事項了。
這一下五軍府的武勛們基本上就沒有發言的機會了,因為他們確實很少帶兵,基本都是各地的總兵在發言。
殷正茂則是其中最具份量的一位。
「諸位都知道,眾所周知,在洪武年時,太祖定軍制,地方都司軍戶制度下,軍隊的規制是十人一小旗,五十人為一總旗,往上是百戶、千戶、衛,一個衛五個千戶所,大概在五千五到五千六百人,一個省大概有十幾個衛組成都司,時全國共有三百二十九個衛、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個,合計兵源近兩百萬之巨。
至今都司制不在,改用總兵制,又復設伍長、什長、隊長、把總、游擊等軍官體系,但這是在作戰之時,非戰時這個軍官體系和之前的都司舊有體系並存,搞的十分混亂,既然咱們現在要重設,那就要全部合併重整。
按照太師的指示,原都司軍戶體系全面廢除,軍隊改為募兵制,那麼無論是戰時的伍長、什長這種軍官體系和非戰時的小旗、總旗體系就都不合適了,我們應該重定一套更完善、更簡明的指揮體系。」
「殷將軍有什麼想法。」
「殷某覺得,如果五人就設一個軍官的做法會導致軍官數量巨大臃腫,從這方面來考慮,十人到十五人這個數量設基礎一個軍官最合適。」
「那不就還是小旗官嗎。」
李廷竹言道:「讓本侯說,咱們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既然是重設都司和大都督府,那就還按照太祖那時候定下來的軍制來搞,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最合適,衛以上就是都司,都司上面就是大都督府,這一套制度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都習慣了,再搞新的又要重頭摸索沒意義。」
「對,臨淮侯說的有道理,現有的不用再搞新的,完全沒必要那麼麻煩。」
殷正茂言道:「可是這種體系已經在實戰中證明不再適合了,咱們在抵禦海盜、倭寇的十幾年作戰中已經檢證過,現行狀態下的戰爭是以小規模為主,而不再是太祖當年和蒙古人打仗那般,敵我雙方幾十萬大軍擺明車馬來戰。
百戶以上就是千戶再而便是衛指揮使,從一百人直接變成五千六百人,五十五倍的倍差,指揮複雜不適用於如今,所以才有了營、哨官和隊官等,戰時以營為主,多為三五百人之間的小規模戰鬥。」
這時候戚繼光開了口:「殷將軍,戚某說一句。」
「您說。」
「咱們搞軍制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強軍衛國、應對戰爭。」
「那麼,你剛才說到的海盜、倭寇還存在嗎?」
「不復存在了。」
「那咱們未來的敵人是誰?」
戚繼光言道:「軍人是為了打仗存在的,我們現在沒有敵人不代表永遠沒有敵人,軍隊是主動出擊的不應該是被動挨揍的,太師要軍制改革,要廢除軍戶制改募兵制,軍費一瞬間就翻了十幾倍,如此巨大的開支為的不就是練出一支強軍嗎。
如果只是為了自保,為了防備倭寇和海盜,那麼完全沒必要,這多出來的軍費拿來多造幾千門大炮和幾千艘戰船就足夠了,沿着浙江、福建、廣東沿海撒開,什麼海盜、倭寇也打不進我大明的國門,更別說幾千門火炮去守長江了,江南永遠都是固若金湯。
所以戚某覺得,太師這麼做,是要準備主動出擊的,現在有誰是我大明朝最大的外敵。」
徐鵬舉嘴唇動了動忍住沒說話。
誰是大明朝最大的敵人不好說,但嘉靖一定是陸遠最大的敵人。
換言之,內戰北伐唄。
「戚某覺得,應該是蒙古和各部女真以及陝甘面臨的葉爾羌汗國的威脅,而無論是西北、蒙古、東北三個方向的敵人,都是一馬平川之地,是大規模用兵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