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聖主在東征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實施段文振遺策,則七月之後的東征戰場必將出現新的變化。」李風雲簡要述說了段文振遺策的來歷和內容之後,非常嚴肅地告誡李密,「如此一來,在冬天來臨之前,聖主都有機會攻克平壤,結束東征,所以,你們切莫盲目樂觀,一旦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招致雷霆打擊,則後果不堪設想。」
李密相信了。
他知道東征之前,中樞在東征策略上曾發生了激烈爭執,政界和軍界的大佬們從各自的立場和利益出發,各執一詞。政界大佬注重東征的長遠效果,東征的目標是維護持南北之間的長久和平,打高句麗不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而已,為此他們認為在戰爭中摧毀敵人是次要的,彰顯絕對實力對北虜形成巨大威懾才是主要的。而段文振做為軍界大佬,明確反對在戰爭中使用外交手段,明確反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攻擊方式,堅持以武力摧毀高句麗,堅持速戰速決,只要以雷霆之勢擊殺了高句麗,則必能實現威懾北虜之目的。但在最高決策層中,軍界大佬太少,所以這場爭論以政界大佬們的勝利而結束東征開始後,段文振到前線領兵,變相地被皇帝和一幫政界大佬們「驅逐」出了決策層。
從這一政治背景推斷,段文振臨終之前,的確有可能上奏皇帝和中樞,再一次闡述自己的東征策略。然後再從當前東征戰場的不利局面推斷,皇帝和中樞為了逆轉形勢,為了能在今年結束東征,也的確有可能把攻克平壤的最後希望寄託於水師。但水師實力有限,必須水陸夾攻,必須讓陸路大軍在預定時間內殺到平壤城下,為此皇帝和中樞只有實施段文振遺策。軍方統帥們的立場大多與段文振相近,雖然實施這一計策的時機已經過去了,但高句麗實力有限,中土水陸大軍聯手夾擊,攻克平壤的希望還是很大,所以軍方統帥們的確有可能行險一搏。
只是遠征軍一旦實施此策,今年的東征戰場必將在七月之後發生重大變化。遠征軍若順利攻克平壤,皇帝和中樞也就如願以償的實現了在年內結束戰爭的目標,隨即也就能騰出手來整頓東都政局了。而東都卻失去了威脅皇帝的手段,極度被動,到那時若齊王楊喃與皇帝對抗,則必死無疑,反之,若齊王楊喃毀於陰謀,則皇帝必定對陷害齊王的人大打出手,毫不留情。
李密思考了很久,反覆推演,逐漸認同了李風雲的意見。假若東征戰場正如李風雲所說的那樣發生變化,在結果不可預測的情況下,匆忙做出決策把齊王楊喃打倒了,則楊玄感及河洛貴族集團有遭到皇帝瘋狂報復的危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事萬萬不能於,得不償失啊。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不論李風雲的野心有多大,也不管他接下來要於什麼,假若他是宇文述的棋子,並且始終與東都的宇文兄弟保持着密切聯繫,可以得到東征戰場的重要機密,那麼他此次進入中原擄掠通濟渠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發展壯大,還有可能以身為餌,把所有反對改革的保守貴族,所有陰謀對付皇帝和改革派的政敵,統統誘進陷阱,徹底暴露出來,以便東徵結束後開始血腥屠戮。
如果這一設想成立,李密暴露了,李氏家族要受到連累,楊玄感和在這次通濟渠危機中沖在最前面的穎汝貴族要受到打擊,後果的確非常嚴重。
突然,李密想到了一個關鍵點,李風雲支持齊王楊喃繼承皇統。難道宇文兄弟要仿效他們的父親宇文述,要在皇統之爭中大顯身手,以此為契機東山再起,把宇文氏的輝煌代代傳承下去?
自大業三年榆林事件兄弟兩人被罪黜為奴後,仕途就徹底斷絕了,除非出現奇蹟,除非立下驚天功勞,否則絕無可能東山再起,而兄弟兩人假若就此沉淪一蹶不振,必將影響到家族的未來,一旦宇文述辭世,家族的頂樑柱倒了,權勢輝煌不再,那麼可以想像,家族必然急劇衰落,敗亡之期指日可待。以宇文述現在炙手可熱的權勢,他不可能不為兒孫、不為家族的未來考慮,而從宇文兄弟的立場來說,若想東山再起,唯有利用父親的權勢,一旦父親不在了,他們也就永無出頭之日了。那麼,宇文兄弟的東山再起之路在哪?很簡單,宇文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範例,輔君之功便是驚天功勞,而當今距離儲君位置最近,距離皇帝寶座最近的皇子,便是齊王楊喃,所以,只要能輔佐齊王楊喃入
第兩百四十章 走進誤區的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