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願意再次降低姿態,向范哈兒請教。事實上也沒有人,會認為在世界大戰問題上,向范哈兒請教會有什麼收穫。
老范手中掌握着大量籌碼,並不需要急着向英國和美國展示出來。
他這個時候,正好可以趁戰爭才剛剛開始,雙方對立陣營還不是非常絕對,可以遊走在兩方之間,同時撈取好處。
反正對於范哈兒來說,就像歐洲人將亞洲的戰爭,看成是他們棋盤上的遊戲罷了,現在范哈兒眼中,歐洲的戰爭,同樣是一場和他不相關的戰爭,是他撈取好處和果實的後花園罷了。
這樣的評價,即便是將來加入盟國陣營,范哈兒在短時間不沒有改變,知道中**隊直接參加了那兒的戰鬥,他才開始改變態度。
就在過去的幾個月中,范哈兒手下好些人間諜人員,利用出賣另外一方機密的功績,而成功的打入了盟國和德國的高層間諜圈子中,更有不少擠入了德國的實權高層。
范哈兒在幾年前就開始運作的手段,到了現在,才算是真正派上用場。前面的那些功績,和今後可能起到的作用比起來,那完全是小打小鬧一樣的存在。
戰爭開始後不久,英國和德國便都忙於解決斯堪的納維亞問題,不過,這與俄芬衝突沒有什麼聯繫。兩個大國都不懷疑,挪威的國土對於切斷敵人生命悠關的海上交通線,具有特別的決定性意義,英國決心要把戰爭進行到消滅希特拉。
後世都知道,希特拉納粹德國入侵了北歐的挪威等國,卻不知道,即便希特拉不行動,英法也準備攻佔挪威等國,為掐斷德國的海上交通線而挑起戰爭。
蘇聯入侵芬蘭給了英法在北斯堪的納維亞採取堅決行動,提供了強大的論據。只是現在英法兩國,把俄芬衝突作為在挪威北部登陸的藉口的願望更強烈了。
1940年1月15日,法軍總司令加默蘭將軍向法國總理指出,在斯堪的納維亞建立新戰區至關重要。他建議盟國在佩琴加登陸,並奪占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機場。必要時可以展開規模更大的作戰行動,直至奪占耶利瓦勒的瑞典礦場。
1月27日,英法同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通過決議,為援助芬蘭組建2個英軍師和1個法軍分遣隊,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它們應統稱為志願軍。英國首相認為在佩特薩莫登陸並非上策,但在納爾維克登陸卻相反,是非常適宜的,特別是登陸目的在於對耶利瓦勒礦場造成威脅時,更是如此。
可是,正當計劃己制定,組織準備工作已就緒,即將開始行動時,芬蘭戰爭卻結束了——它結束得比預料的快。
當希特拉力圖把對英法的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時,法國內部卻一直存在着不滿情緒。自戰爭爆發以來,這種不滿情緒籠罩了全國,並且有增無減。
俄芬戰爭只是暫時把公眾的注意力,從往後如何對德作戰的問題上引開。法國人對戰場上令人憂慮的「勢均力敵」的狀況的不滿,表現在3月底罷免了達拉第總理。人們指責他對那種狀況的出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的繼任者雷諾答應要果斷治理國家,並力爭增加軍火生產,認認真真地進行戰爭。儘管如此,由於雷諾與許多議員的私人關係不好,在對他的施政綱領進行討論時,他僅獲得一票多數。
許多人暗中反對「積極」進行戰爭,認為那樣做有將國家引向滅亡的危險。他們指出,英國人在軍事上遠沒有作好這樣做的準備,只要願意,法國可以同墨索里尼達成協議。波蘭已經永遠完蛋,西線軍事行動的沉寂應該繼續下去,那時和平的希望就不會這樣渺茫了。
雖然法軍總參謀部也考慮到德軍可能在任何時候發動進攻,但是許多傳聞和自相矛盾的情報又使它對以下事實產生了懷疑:德軍的集結是嚴重的軍事行動,而不僅僅是施加政治壓力的手段。按法國人的看法,在西線實施決定性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德國人未必敢採取如此吉凶未卜的行動。
在法國這個政治消息傳播很快的國家,領導層內部的矛盾是躲不過輿論界的,自然也無助於培養法國人的鬥志。
國外也在觀察法國的形勢發展。這些印象和德軍已在波蘭和挪威取得的勝利(西方國家顯然無力阻止它取得這些勝利),對於在新的搏戰中迅速粉碎荷蘭和比利時的抵抗,當然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