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節 當前難關
日本日趨緊張的局勢,讓首相東條英機愁得成了一個真正的禿子。
當東條英機出任日本內閣首相時,他發動了對英、荷、美三國的太平洋戰爭。但事實上,日本早已在戰爭之中。從 1937 年 7 月開始,日本即已全面展開其侵華戰爭,它比希特拉在歐洲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早兩年。所以,嚴格說來,東條並未發動戰爭,而只是把已有的戰爭加以擴大而已。
所謂大戰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流行的名詞,在戰前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已。假使戰前的日本也有其大戰略,則最簡單的描述即為「侵略」兩字,其目標即為以中國為主體的亞太地區。
也許所謂「田中奏摺」可以勉強算是日本的長程戰略計劃,該奏摺分三個階段:(1) 首先征服滿蒙,(2) 再以滿蒙為基地來征服中國,(3) 再以中國為基地來征服世界 (實際上只是東南亞,即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從 1931 年「九一八」開始,日本就依照此種計劃行事,但到 1940 年,事實卻顯示若無東南亞的資源,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國,若不能征服中國,在滿蒙的基地也不能長保。但要奪取東南亞則必與美國衝突。簡言之,除非能擊敗美國,否則一切戰略構想都將淪為空談。
完全如日本人所云,1941 年對於他們是「危急存亡之秋」:不南進則必須退出中國,若南進則美日必戰。近衛首相雖力主慎重,但陸海軍兩部都已在準備戰爭。10 月 18 日,當時任陸相的東條接替近衛出組新閣,全部戰爭計劃到 10 月 20 日即已完成。日本帝國的命運遂完全掌握在軍人的手中,好像是一顆定時炸彈,東條不過是引爆的信管而已。
作為戰時領袖,東條若與其他的人物比較,似乎顯得頗為遜色。其原因可以歸之於個人和制度兩方面:(1) 東條的背景和經驗都很淺薄,其對於世界的認知和了解更是有限。希特拉的世界知識也很淺陋,但他對於其假想敵卻有相當深入的認知。(2) 日本的制度也極為特殊。東條既不能像希特拉和斯大林那樣獨裁,又不能像丘吉爾和羅斯福那樣依賴民意。日本的陸海軍代表兩個對立集團,而在軍種之內又有派系的存在,所以意見和利益經常發生衝突。就理論而言,天皇為最高統帥,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偶像。所以,日本戰時政府中根本沒有一位真正的決策者,換言之,也就是沒有統一的大戰略。
後世經常根據解密的日本大本營資料來研究日本人的戰時戰略,經常會得出一些非常理想化的結論。但事實仔細想一想,在日軍這個有「下克上」傳統的部隊,文人高層所謂的既定戰略,經常是存在於紙面上的玩物而已。後世與其研究那些解密的政府文件和資料,還不如研究一下當時現實的日本社會和人民心理狀況。
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與東條英機之間的關係可以作為例證,由於山本的堅持,珍珠港才被納入戰爭計劃,而攻擊在表面上的成功遂使山本的威望大增,並對東條構成壓倒優勢。東條並不知道山本的捷報是故意誇張,當時所謂的珍珠港大捷乃有名無實,並沒有對美國艦隊形成致命打擊。但山本此後遂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幾乎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所以,在戰後一切有關中途島之戰文獻中無人曾經提到東條的姓名。
1942 年夏季中途島戰敗後,日本在太平洋的征服行動即開始退潮。而等到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上陣亡後,東條英機的政治主張,才開始可以得到較大的執行。
但此時日本需要面臨的局勢,已經非常困難。中國戰場毫無疑問是泥潭,而太平洋戰事,也在初期的順利後,馬上陷入真了失利,所以眼下擺在東條英機面前的唯一選擇,就是執行防禦作戰準備。
幸好山本五十六那並不存在於歷史上的一份遺書,給了東條英機很大的支持,讓他可以更加容易執行有些所謂的「彈性」策略。
東條對於防禦計劃的作為和執行,雖然曾有貢獻,但也只能是勉強支持殘局,並不能反敗為勝。
誠然,東條本人並非等閒之輩,他在戰時也曾表現出其才能,不過由於受到日本特殊制度的限制,遂不可能有傑出的表現。尤其是日本的侵略政策本來就無成功的可能,東條只是一個不幸的犧牲者而已。
希特拉與東條從未見過面,彼此之間也幾乎
第三百五十節 當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