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節 台灣
其實陳納德關於空軍制勝的理論,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甚至美國的參謀部部門,就曾把通過空襲掐斷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來最終贏得對日作戰勝利的可能性,提上預案具體討論。
討論的結果,就是中國最好能夠收伏沿海大多數關鍵地帶,便於美國派遣大量空軍駐紮中國沿海基地,從而對日本的西太平洋生命線發起致命的截擊。而這一次老蔣之所以同意發起反攻,就也很有受這方面理論的呃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受到戰火的蹂躪,其中有些真可謂損失慘重。但中國台灣除曾受到若干轟炸外,並未成為美軍登陸的戰場,似乎要算是不幸中之大幸。為什麼美軍不曾在中國台灣登陸呢?是美國人本來就無此意圖呢,抑或中國台灣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具有太大的戰略價值?顯然都不是。
美**事當局不僅認為中國台灣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而且也早有攻佔台灣的計劃,至今未付諸實施,就是想要等中國收伏部門沿海地帶,可以讓空軍從大陸直接轟炸台灣,才實施具體的作戰計劃。
在1942年年中以後,隨着中國遠征軍在東南亞的傑出表現,日軍進攻態勢得到遏制,美國參謀部在制定反攻作戰計劃方面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要決定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攻勢是應以中國台灣還是菲律賓的呂宋島為主要目標。
這一決定應由美國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負責做出,因為太平洋反攻是完全由美國負責的戰區,其他同盟國即便是中國,也不可能在海上提供太大的幫助,根本無置喙之餘地。後勤因素在此扮演重要角色,鮮少受其他戰區的影響,更是美國的權力最大化。
1943年暮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開始完善一份擊敗日本的新戰略計劃。其基本假定為美軍必須入侵日本始能結束戰爭。對日本的猛烈轟炸為入侵的先決條件,而這又必須利用中國東部的機場。為了發展和確保航空基地,美軍還必須在南中國海岸上至少佔領一個大港。要確保這樣一個港口並同時切斷對南方的交通線,就必須控制南中國海。
為了建立此種控制,美軍當局遂認為必須在華南海岸,中國台灣,呂宋所構成的戰略三角形中發展大航空、海軍及後勤基地。不過在安全進入這一三角形之前,又必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確保航空基地以抵消日本在呂宋的空中武力。同時也可能需要在菲律賓中南部建立中繼站以便向呂宋、中國台灣和華南海岸發動兩棲攻擊。
依照這種計劃,在太平洋的美軍遂分兩路向此戰略三角形進攻。老麥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兵力,必須進至位置在新幾內亞西北角與棉蘭老之間中點上的莫羅泰島。尼米茲指揮的中太平洋戰區兵力則要則進至帕勞島,在棉蘭老東方約800公里。
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華盛頓參謀本部人員認為,中國台灣為此目標區中最重要目標。他們認為台灣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許多顯明優點,所以不管西太平洋的情況如何發展,這個島都必須佔領。除非已攻佔台灣,否則同盟國就不可能在中國建立一條安全的水上補給線。所以,台灣對於中國海岸似乎是一必要的踏腳石。而且,必須以中國台灣為基地,才能最有效地切斷日本通往南方的交通線。最後,新的b-29從台灣北部起飛轟炸日本,可以攜帶較多的炸彈,因為航程比呂宋要短300海里。
許多計劃人員更因此而主張跳過菲律賓而直接進攻中國台灣,儘管本已議定應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建立基地,但此種辯論仍繼續發展。
海軍軍令部長金及其僚屬力主跳過菲律賓,而尼米茲與其他太平洋海軍指揮官則認為至少應先攻菲律賓南部或中部,他們認為必須如此始能鞏固聯軍到中國台灣的交通線。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態度比較中立,老麥因為和菲律賓的特殊情節,卻力主進攻菲律賓,主管陸軍後勤的索麥費中將也同意後者的見解。
年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討論的結果是同時發佈命令:既讓老麥準備在擇機進入菲律賓南部,並計劃在適當時機入侵呂宋島;同時又讓尼米茲制定計劃在適當實際進攻中國台灣。此種命令沒有確定呂宋與中國台灣的優先順序,雖能息爭於一時,但隨後的關於配合中國反攻問題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上,跳過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