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節 援助和暹羅
如今時間已經到了1938年4月中旬,中日兩國持續大戰,日軍大本營對部隊不斷擴編軍隊,並對軍事部署作了相應調整。調整以後,將全部陸軍編為34個師團、6個獨立混成旅團、3個獨立守備隊、1個騎兵集團。
決定將侵華的「臨時航空兵團」改編為「航空兵團」,新編成華北方面軍飛行隊。上述兵力的部署:除皇家師團、近衛師團、第11師團駐國內、第19師團駐朝鮮外,其餘全部用於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計駐中國東北(滿州)的有8個師團(第1、2、4、7、8、12、23、104師團,其中第104師團歸大本營直轄)、1個獨立混成旅團、3個獨立守備隊;駐華北的有9個師團(第5、14、20、21、26、108、109、110、114師團——被范哈兒打殘以後,補充新兵調到華北打清剿游擊隊去了)、4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1個飛行隊;駐華中的有14個師團(第3、6、9、10、13、15、16、17、18、22、27、101、106、116師團)、1個支隊、1個航空兵團;駐台灣的有1個獨立混成旅團(欠波田支隊)。
這樣一來,先不說海軍力量,僅僅是實際達到40個師團的陸軍兵力數目,就已經和日軍高層在戰前預估和蘇聯開戰需要的兵力,僅差兩成而已了,完全超出了他們估算的需要對華用兵數目。
尤其是戰爭開始以來,日軍在上海戰場、蘇嘉戰線和南京戰場的傷亡,甚至連師團一級的部隊,也被打殘得只剩下幾個大隊的士兵,給日軍實力造成極大的損傷。實際兵力數目,已經不夠40個師團的戰力了。
所以作為天皇代表的日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裁仁親王,這一次在看到有將領提到蘇美兩國後,難得在大本營正式表示:
「在華戰略必須注意調整,不然持續增兵、擴軍,可能會將整個國家陷入泥團。」
「皇軍在華戰爭中,已經達到了警告和報復中國的目的,只要能夠鞏固目下的成果,戰事即可告一段落。」日軍參謀部的高級幾個將領,立刻響應參謀總長閒院宮裁仁親王的發言。
但是對頭軍令部立刻有人跳出來:
「對華戰爭,應當舉一役而功成,即便打下南京後,中國政府拒不投降,也應當繼續將戰爭進行下去,迫使中國人投降。佔領整個中國之後,才能讓帝國更加有力的對付美蘇兩個大敵。」
日本人的內鬥精神,其實不比中國人差。
最著名的陸海軍之爭,如果還算是良性競爭的話,那軍令部和參謀部的爭鬥,就是比較明顯的派系爭鬥了。
在戰前,日軍參謀部傾向採取的方針是竭力避免對中國作戰,即使不得己也要把作戰限定在一個方向上。軍令部的意圖是,由於中國的統一和軍備不斷發展,因而僅以過去那種局部的作戰行動就有可能達不成政略目的,考慮到萬一,應該制定一個能適應全面戰爭的計劃是必要的。但懇參謀部把促進對蘇作戰準備放在首位,因而企圖把對中國的作戰始終局限為局部戰爭,其用兵綱領中也規定,應根據形勢以殲滅華北、華中、華南地區中必要方向上的敵人,佔領諸要地為目的。
不過到了現在,這些都已經過時了。
不管是將華北事變擴大的香清月等人,還是不顧大本營命令一意要打南京的松井石根,都已經將戰鬥擴大了到了出乎大本營預料的程度。隨着大本營對華戰爭估計被認定為「保守」,他們再做以後決定的時候,就不會再那麼「理智」了。
陸軍大臣杉山只說了一句,就讓軍令部和參謀部的人一致閉嘴:
「前線皇軍將士還在用命奮戰,現在談收取成果還早了點,起碼也得等戰線穩定了再說。」
即便是皇室成員的閒院宮參謀總長,也在看了這位元老一眼,微笑着不再說話。
雖然在會議上發生了一些爭論,但是前線的勝利,已經讓御前會議的大多數將領和官員,認定擴大對華戰事還是可行的。但是他們也估計到,以目前的兵力投入程度,在昭和14年(1939年)內如仍不能解決日中戰爭問題,日本將陷於嚴重的困境,因而決定在政略、戰略、謀略上盡一切可能努力在年內解決日中戰爭問題。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