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節 顧問
在納粹黨得到權力前,德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頗為矛盾。魏瑪共和國的外交部長曾敦促德國應在遠東政策上保持中立,不鼓勵國家官員和工業家一同直接參與和中國政府的事務上,負責德國出入口的部門也憂慮,這會把它們作為賺取厚利的中間人角色中剔出。
等到新納粹政府上台,他的戰時經濟政策要求徹底動員全社會,並儲存原材料,特別是軍用物資,例如鎢砂和銻。而這些,都是當時中國能大量提供的原材料。德**工業對鎢砂的需要尤其迫切,因此,由那時開始,獲得中國的原材料就成為德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一項主要的因素。
而范哈兒集團雖然沒有鎢,但是他有釩、鈦、鉻,還有其他一些特色農產品,這些同樣是軍工業和整個社會非常需要的物資,所以希特拉和納粹高層與范哈兒集團的合作,除了一定的友誼基礎外,這些現實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主因。
1933年5月間,漢斯.馮.塞克特將軍到達上海,並擔任國民政府的資深顧問,為經濟和軍事發展提供建議。同年6月,他在給蔣介石的《給元帥的備忘錄》中描繪了他對中國工業化和軍事化規劃的大綱。
他摒棄中國傳統的大型低素質武裝力量,強調規模較小但是機動能力強、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此外,他還提出這支軍隊是「統治的基礎」,以及軍隊的戰鬥力在於素質的優越,素質的優越來源於優秀的軍官團。
為了實現他所提出的框架,馮.塞克特首先建議中國的武裝力量必須統一訓練,聽從於蔣介石的號令,整個軍事系統必須成為中央集權金字塔的基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馮.塞克特提議仿照德國精英團隊的架構成立「教導大隊」,這些被嚴格挑選且直屬於中央管轄的精英部隊成員的使命是接受專業的訓練,再將這種訓練和職業軍人的素質帶到其它團隊。由此,中央軍編制德械師的工作,也正式宣告開始。
與范哈兒和美國芝加哥財團簽訂和合約一樣,1934年8月23日,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更是步樓公司,廬山的牯嶺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又稱「合步樓條約」。
根據這個合同,中國的南京政府開始用鎢砂、錳砂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尤其是軍需品。
步樓公司,作為德國在中國最大的代理公司,和全中國的各大勢力,背後都有或明或暗的交易。其中,范哈兒從德國購買的部分槍械和設備,就是納粹政府輾轉通過步樓公司,向范哈兒交付的。
步樓公司等到和南京政府的正式協議一簽,接下來需要進行的,就是和中國目前第二號勢力,納粹的親近朋友范哈兒集團簽約了。
雙方之前合作的層面就非常廣,可惜,現在的步樓公司,畢竟還是一家純粹的商業機構,並沒政府層面的「國有企業「,他們在談判中錙銖必較,討論了很長時間,雙方之間可能的協議,卻是一直在芝加哥財團和范哈兒簽約前,都沒有正式敲定下來。
加上步樓公司畢竟和南京老蔣的合作關係更長,在南京方面的壓力下,談判的時候就難免會偏向國民政府一邊,所以各層面政治因素的衝突比較多。
在聽到范哈兒已經和美國財團簽訂正式合作協議,而自己國家的企業,卻還是沒有正式達成協議後,遠在柏林的希特拉大為惱怒。直接發了一個電報過來表示,告訴步樓公司高層,和范哈兒集團的合作非常重要,必不僅涉及資源方面的利益,還有其他政治方面和軍事方面的潛在利益,必須排除第三方可能的政治因素影響。所以某些經濟層面、外部因素的小問題,可以適當作出讓步,主要以維護德國的軍事、政治利益為優先。
希特拉在上台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基本上就結束了從上到下的奪權活動,並建立了納粹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極權統治。年邁的興登堡於1934年8月1日病逝後,給希特拉提供了最後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極好機會。希特拉立即頒佈一項法律,把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務合二而一,叫軍隊以及法官和官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如今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了,威權空前之高。
所以他的電令一過來,步樓公司
第一百二十八節 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