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符字」、「墨籙」、「丹書」。道教法術一。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指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符籙術導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又記:費長房向賣藥翁(被稱為壺公)學道,賣藥翁「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
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符籙難以數計符籙樣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
(一)復文。多數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主要見於《太平經》。
(二)雲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雲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籙。主要見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三)靈符、寶符。由更為繁複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四)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籙。這類符籙也很多,在古墓葬發掘中,亦曾發現過這類符籙。
道教符籙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者:或丹書符籙於紙,燒化後溶於水中,讓病人飲下;或將符籙緘封,令病人佩帶。有用於驅鬼鎮邪者:或佩帶身上,或貼於寢門上。有用於救災止害者:或將符籙投河堤潰決處以止水患,或書符召將以解除旱災等。至於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籙,或書符於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將請神,令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鍊度亡魂。整個壇場內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籙。
符籙術的思想基礎是鬼神信仰,稱其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爾稱有「小驗」者,也並非其驅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別有原因。據推測,某些病本輕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籙,飲符水後,造成一種鬼已驅去、病已脫身的心理態勢。這類似於醫學上的心理療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籙本身,而是符籙所引發的積極心理狀態,促使人體調動防禦機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種可能是氣功的作用。
如某些書符道士有很好的內煉工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而產生一定療效。現代氣功已經證明能治某些疾病,這種以符載氣治病的方法,或許對某些病人有效。道書所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正是指此。
道教中符籙、雷法等與現代氣功外氣作用有相似之處。
符籙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又因為法籙牒文中必有相關的符圖,所以稱為符籙。道教符籙的創始歷來依託太上老君,實際開創於張道陵五斗米道,經北魏寇謙之改革,至隋唐以來逐漸完善,形成一整套百餘種有次序的符籙授受法要,一直影響到明清以後。
祛邪禳災是道教符籙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從最初的《正一盟威法籙》到最高境界的《上清派法籙》,幾乎都是以此為鵠的。這一內容,表達了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呼喊,他們依託於這類手法,增強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我們大可不必輕視這類舉動,其實類似的行為在世界上的許多民族和宗教中都存在,這實際上是人類最樸素、最原初的宗教情感之一。這種情感的特性,決定了宗教從民間起步,並最終深深根植在人們常識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這一特點在道教中反映得十分具體而明顯。
佩帶符籙蘊涵着豐富的象徵意義。符籙授受後,都要求獲得者整日佩帶在身,而不同的符籙授受對於佩帶的時節及部位都有着十分嚴格的規定和區別。佩帶符籙,表示了一種象徵、一種轉變,一種神靈護佑的象徵,一種從世俗到神聖的轉變。獲得這樣一個符籙,表示一種新的生命模式已經誕生,獲得者在符籙的傳授中獲得了神聖的秘密,顯示了他要努力去成為一個神聖理想中的「那個人」。從這樣一個象徵的含義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最初的入教,到一步步的修行中,符籙的授受成為最重要的一個前提,一
資料1